丛书集成《弟子职》及其全文译注
《弟子职》,出自《管子·杂篇》第五十九篇,全文凡644字,记弟子事师、受业、馔馈、洒扫、执烛坐作、进退之礼,类似于现在的“学生守则”。清代学者洪亮吉认为其“乃古塾师相传以教弟子者”,庄述祖亦有“古者家塾教弟子之法”的论述。《弟子职》对于研究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教育史而言是非常真实、非常完整、非常宝贵的文献,也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优秀瑰宝。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编号0986《教童子法及其他三种》(1937年12月初版)收录了清·王筠撰《弟子职正音》、清·庄述祖《弟子职集解》和清·孙同元《弟子职注》三种,其中《弟子职正音》影印自晚清著名金石学家、鉴藏家和书法家王懿荣辑刻的“天壤阁丛书”。王懿荣(1845-1900年),字正儒,一字廉生,山东福山县(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人。别号“东怪”。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授翰林编修。官至国子监祭酒。其泛涉书史,嗜金石,撰有《汉石存目》、《古泉选》、《南北朝存石目》、《福山金石志》等书。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他在北京鹤年堂抓药时,其中有一味药材名为龙骨,在对上面的象形文字进行研究后,断定为殷商古文字,轰动中外学术界,王懿荣成为中国甲骨文研究的奠基人和发现、收藏甲骨文第一人。八国联军侵华,攻入京城,王懿荣偕夫人与儿媳投井殉节,谥号“文敏”。
《弟子职正音》由清代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王筠(1784-1854年)所撰,王筠精于说文之学,与段玉裁、桂馥、朱骏声并称“说文四大家”。该书将《弟子职》分作学则、蚤作、授业、对客、馔馈、乃食、洒扫、执烛、请衽、退习十章,以《段氏六书》为准,对全文韵部、韵字、读音一一详加厘定考证,共订正正韵三十部,韵字九十八;闲韵四部,韵字九。尤其难得的,是其后录有王懿荣手书上版的楷体《弟子职》全文,字大如豆,相当的美观漂亮。王还将其刻置家塾,用于教育、训示学生、子弟。
现据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管子全译》(谢浩范、朱迎平译注)P718-P726“弟子职第五十九”全文摘录,并扫描《弟子职正音》王懿荣手书《弟子职》于此,以飨读者。
弟子职第五十九
【题解】
弟子职,弟子的职责,犹今之学生守则。郭沫若云:“《弟子职篇》当是齐稷下学宫之学则,故被收入《管子》书中。”《太平御览》十八益都下引刘向《别录》云:“齐有稷门,齐之城西门也。外有学堂,即齐宣王所立学宫也。故称为稷下之学。”据史书记载,学堂兴盛时,学士多达“数百千人”。由本篇也可看出学堂中弟子颇多,年龄有长有少;房舍颇具,有堂有室,有寝有庖,师生都食息其中。规模宏大,制度俱全,纪律严明。本篇论述弟子在学中的要求与纪律,从学习、修养到生活,涉及的内容很多。开篇是总则,总论对弟子在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和日常生活诸方面的总要求。接着是分则,论述从早到晚的学习生活各方面弟子应该遵守的具体规则,其中包括起床、奉师、上课、对客、就餐、洒扫、执烛、晚习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分专章叙述。最后是结尾,要求弟子“周则复始”地坚持遵守。这是一篇完整严密的古代学府的学规,是教育史的珍贵资料。
【原文】
先生施教,弟子是则①,温恭自虚,所受是极②。见善从之,闻义则服艮③。温柔孝悌,毋骄恃力。志毋虚邪④,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颜色整齐,中心必式⑤。夙兴夜寐,衣带必饰。朝益暮习,小心翼翼⑥。一此不解⑦,是谓学则。
【注释】
①则:效法。《风俗通义》引“是则”作“则之”,义同。
②极:穷尽。
③服:实行。
④虚:尹知章注:“虚,谓虚伪”。邪:奸邪。
⑤式:法式,规范。
⑥翼翼:恭敬的样子。
⑦一:专一。解:通“懈”,松懈。
【译文】
先生施行教育,弟子就要遵照学习,谦和虚心,才能全部领会。看见善良的就要学习,听到正义的就要奉行。温和孝敬,不要骄横自恃有力。志向不能虚伪奸邪,行为必须正派直率。交游居家遵守常规,必定接近有德君子。姿容保持和谐统一,思想必定合乎规范。早起晚睡,衣带齐整。早学新晚温旧,始终小心翼翼。专心遵守永不松懈,这就是学习规则。
【原文】
少者之事,夜寐蚤作①。既拚盥漱②,执事有恪③。摄衣共盥④,先生乃作。沃盥彻盥⑤,汎拚正席⑥,先生乃坐。出入恭敬,如见宾客。危坐乡师⑦,颜色毋怍⑧。受业之纪,必由长始。一周则然,其余则否⑨。始诵必作,其次则已。
【注释】
①蚤:同“早”。
②拚(fēn 奋):扫除。尹知章注:“扫席前曰拚”。盥(guàn贯):浇水洗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皿部》:“《礼记·内则》云:‘请沃盥’。沃者,自上浇之;盥者,手受之而下流于槃(盘)。”
③恪(kè 克):恭敬,谨慎。《诗·商颂·那》:“执事有恪。”毛《传》:“恪,敬也。”
④)尹知章注:“谓供先生之盥器也。”摄衣,表示恭敬。共,通“供”。
⑤彻:通“撤”,撤除。《左传·宣公十二年》:“且虽诸侯相见,军卫不彻,警也。”
⑥汎:王筠云:当作“汛”,《说文》:“汛,洒也。”译文从“汛”。
⑦危坐:端坐。乡:同“向”。
⑧怍(zuò作):尹知章注:“怍,谓变其容貌。”
⑨尹知章注:“谓始教一周则从长始,一周之外则不然。”
【译文】
少年弟子事奉先生,要晚睡早起。起床之后扫除盥洗漱口,做事要小心恭敬。提起衣襟为先生做好盥洗准备,先生才起床。先生洗漱完毕就撤去盥洗器具。抹干净摆正讲席,请先生坐。弟子进出恭敬有礼,如同会见宾客。一个个端坐面向老师,姿容不要做作。接受老师的讲课次序,必由年长弟子开始。老师讲授一圈之后,其余就不再按年龄。第一次向老师诵读必定要站起身来,第二次也就可免了。
【原文】
凡言与行,思中以为纪①。古之将兴者,必由此始。后至就席,狭坐则起②。若有宾客,弟子骏作③。对客无让④,应且遂行,趋进受命⑤。所求虽不在,必以反命,反坐复业。若有所疑,奉手问之。师出皆起。
【注释】
①中:适中。纪:纲纪,准则。
②狭坐则起:尹知章注:“狭坐之人,见后至者则当起。”狭,旁边。
③骏:迅速。《诗·周颂·噫嘻》:“骏发而私。”郑玄笺:“骏,疾也。”
④让:通“攘”,排斥。李斯《谏逐客书》:“是故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
⑤“应且”二句:尹知章注:“受先生命。”趋,快步而行,表示有礼。
【译文】
一切言论行为,都以适中作为准则。古代将有作为的人,必定都是从此开始。后到的学子要入席就位,旁座的人就应起立让行。如有宾客来到,弟子要迅速站起,对宾客不得拒绝,边答应边迎接,又快步进去向老师请示。即使客人要会见的人不在,也必定要回复客人,然后回到座位继续学习。学习如遇有疑问,就举手询问先生。老师出堂,弟子都要起立。
【原文】
至于食时,先生将食,弟子馔馈。摄衽盥漱①,跪坐而馈②。置酱错食③,陈膳毋悖。凡置彼食:鸟兽鱼鳖,必先菜羹。羹胾中别④,胾在酱前⑤,其设要方。饭是为卒,左酒右酱⑥。告具而退,奉手而立。三饭二斗,左执虚豆⑦,右执挟匕,周还而贰⑨,唯嗛之视⑩。同嗛以齿,周则有始,柄尺不跪⑪,是谓贰纪。先生已食,弟子乃彻。趋走进漱,拚前敛祭⑫。先生有命,弟子乃食。以齿相要⑬,坐必尽席⑭。饭必奉擥⑮,羹不以手。亦有据膝,毋有隐肘⑯。既食乃饱,循咡覆手⑰。振衽扫席,已食者作,抠衣而降⑱。旋而乡席,各彻其馈,如于宾客。既彻并器⑲,乃还而立。
【注释】
①衽:衣袖。
②跪坐:恭敬的样子。《说文》:“跪,拜也。”《正字通》朱子谓两膝着地,以尻着膝而稍安者为坐,伸腰及股而势危者为跪。因跪而益致其恭,以头着地为拜。
③错:通“措”,安放。
④胾(zì字):大块的肉。《史记·绛侯世家》:“召条侯赐食,独置大胾。”裴集解:“韦昭曰:‘胾,大脔也。’”脔(luán鸾),切成块形的肉。
⑤尹知章注:“远胾近酱,食之便也。”
⑥酱:刘绩云:当为“浆”字之误。
⑦豆:古代食器,形似高足盘,有盖,用来盛食物。此借指餐具,如碗之类。
⑧挟匕:餐具。挟,筷子;匕,饭勺子。
⑨贰:再次,此指添饭。尹知章注:“贰,谓再益。”
⑩嗛:通“歉”。尹知章注:“食尽曰嗛。”
⑪柄尺:长柄勺子,柄长一尺。
⑫祭:祭品。古代每饭必祭。
⑬要:通“邀”,邀请。
⑭尽席:靠近餐席。尹知章注:“所谓食坐尽前。”
⑮擥:王筠云:“俗作‘揽’。《说文》:擥,撮持也。”
⑯隐:凭依。《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机而坐。”尹知章注:“隐肘则大伏也。”意谓两肘凭靠在餐桌上,就是伏在桌上了。
⑰洱(èr二):口旁,口耳之间。尹知章注:“咡,口也。覆手循之,所以拭其不洁也。”
⑱抠衣:提衣。
⑲并:即“屏”,《古文尚书》:“屏璧与珪”,《传》:“屏,藏也。”尹知章注:“并,谓藏去也。”
【译文】
至于饮食的时候,先生将要用餐,弟子就要准备饭菜。挽起衣袖洗手之后,恭敬地上菜上饭。安放好酱和食物,饭食的陈列不能违背常规。安置的规则是:进鸟兽鱼鳖这类荤菜之前,必先上蔬菜羹汤。羹汤和块肉相间安放,块肉要放在酱的前面,桌面的设置要成方形。上饭应在最后,席位上左边放酒右边放浆。饭菜上毕即可退在一旁,垂手站立。三碗饭两斗酒,弟子左手拿着空碗,右手拿着筷子勺子,轮番地为先生添菜加饭,注意着先生的杯碗。同时出现数人杯碗不满则先为年长者添加,周而复始,使用长柄勺子就不必多礼,这就是添菜加饭的准则。先生用餐完毕,弟子就撤去桌面。快步奔走供奉洗漱,清扫席面收藏祭品。先生吩咐之后,弟子才能进餐。按年龄相互让座,尽量靠近席面端坐,吃饭必捧碗,喝汤不用手。两手紧靠膝盖,两肘不能上桌。吃饱之后,用手抹净嘴边。拉动衣衫推移坐垫,用餐完毕站起身来,提起衣襟离开席位。转身又向席位走来,各自撤去席面,如同为宾客所做的那样。撤去席面以后各自收藏食具,然后再回来立着待命。
【原文】
凡拚之道,实水于盘,攘臂袂及肘,堂上则播洒,室中握手①。执箕膺揲②,厥中有帚。入户而立,其仪不忒③。执帚下箕,倚于户侧。凡拚之纪,必由奥始④。俯仰磬折⑤,拚毋有彻⑥。拚前而退⑦,聚于户内。坐板排之,以叶适己,实帚于箕。先生若作,乃兴而辞。坐执而立,遂出弃之。既拚反立,是协是稽⑧。
【注释】
①“堂上”二句:尹知章云:“堂上宽,故播散而洒;室中隘,故握手为掬以洒。”
②膺揲:谓箕舌朝着胸口。膺,胸。揲,同“叶”,同“擖”。《释文》:“擖,箕舌。”
③忒(tè特):差忒,差误。
④)奥(ào澳):室内西南角。《释名·释宫室》:“室中西南隅曰奥,不见户明,所在秘奥也。”
⑤磬(qìng庆)折:弯腰如磬。《礼记·曲礼下》:“立则磬折垂佩。”磬,古代乐器。
⑥彻:尹知章注:“彻,动也。不得触动他物也。”
⑦尹知章注:“谓从前扫而却退也。”
⑧协:合。《书·汤誓》:“有众率怠弗协。”孔《传》:“不与上和合。”稽:相合。《礼记·儒行》:“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
【译文】
扫除的守则是:充水到盘子里,挽起衣袖到肘部,堂屋里可以挥手洒水,内室中只能掬水轻滴,拿着畚箕箕口朝自身,畚箕中放有扫帚。进入门户要站立一会,礼仪不能有差错。拿起扫帚放下畚箕,把畚箕放在门侧。扫除的程序,必定从室中的西南角开始。低着头弯着腰,扫除不要触动他物。边扫除边后退,把垃圾聚在门内。再下蹲用木板把垃圾推进畚箕里,要把畚箕口对着自己,要把扫帚放在畚箕上。此时先生若来相帮,就要起身辞谢。再下蹲拿起畚箕起身,然后出门倒掉垃圾。扫除完毕返回来听候先生吩咐,这才符合扫除守则。
【原文】
暮食复礼。昏将举火,执烛隅坐①。错总之法②,横于坐所。栉之远近③,乃承阙火,居句如矩④,蒸间容蒸⑤。然者处下⑥,奉椀以为绪⑦。右手执烛,左手正栉。有堕代烛⑧,交坐毋倍尊者⑨。乃取厥栉,遂出是去。
【注释】
①烛:火把,火炬。用薪柴等物扎成,点燃用来照明。本节专述举火执烛的规则。
②错:通“措”。安置,安放。总:即“烛”。尹知章注:“总,设烛之束也。”束,柴束。
③栉(zhì 质,旧读 jié 节):尹知章注:“栉谓烛尽。”即火把燃烧后剩余的部分。远近:指长短。
④居句如矩:“居”借为“倨”,直而折曲。《礼记·乐记》:“倨中矩,句钩。”钩,弯曲。此谓旧烛将尽,以新烛继之,一横一直,两端相接之处成矩角。
⑤蒸:尹知章注:“蒸,细薪者,蒸之间必令容蒸。”即柴束不要靠得太近,以便通风易燃。
⑥然:“燃”的本字。
⑦奉:一作“棒”。椀:即“碗”字。绪:烛烬,火灰。
⑧有堕代烛:尹知章注:“烧烛者有堕,即令其次代之也。”堕通“惰”,疲乏。
⑨倍:通“背”。
【译文】
晚饭时要再行礼仪。黄昏时要举火照明,手持火炬坐在屋的一角。安放柴束的方法,是横堆在座位的地方。要根据未烧尽的柴束的长短,来进行火种的接续。接火时新旧火炬构成直角,新旧火炬间要留有空隙通风。燃烧的火炬处在下面,要捧着碗来装残灰。右手拿着火炬,左手整理残柴。一人疲劳了另一个人来接替掌火,轮番交替时不能背向老师。要收拾残柴余灰,走出门去倾倒干净。
【原文】
先生将息,弟子皆起。敬奉枕席,问所何趾①。俶衽则请②,有常有否③。先生既息,各就其友。相切相磋,各长其仪④。
【注释】
①趾:脚。《诗·周南·麟之趾》毛《传》:“趾,足也。”
②俶(chù触):开始。《诗·周颂·载芟》:“俶载南亩。”衽(rèn 认):床席。《礼仪·士丧礼》:“衽如初。”郑玄注:“衽,寝卧之席也。”
③有常有否:陶鸿庆云:当作“有常则否”。译文从之。
④各长其仪:洪亮吉云:“韦昭《国语注》‘长,益也。’”“‘仪’与‘义’同。谓各增益其义蕴也。”
【译文】
先生将要休息,弟子都要起身侍奉。恭敬地捧来枕席,询问老师的脚朝何处。第一次铺床时需要询问,以后没有变化也就不必再问。老师休息以后,每个弟子要寻找学友,相互商讨研究,各人增长自己的学问。
【原文】
周则复始,是谓弟子之纪。
【译文】
要周而复始地坚持遵守,这就是弟子的守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