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时期日制涉华地图(一)——《大清国舆地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清军一败涂地,北京沦陷,慈禧太后胁迫光绪皇帝仓皇逃离京师,这一事件对以慈禧太后为首清廷守旧势力的打击相当之大,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1月29日,逃亡在西安的慈禧太后下诏变法,“取外国之长”、“去中国之短”,宣布实行“新政”。4月21日成立督办政务处(1907年并入内阁),作为主持变法机构,“新政”正式拉开序幕。“新政”推行当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废除科举考试制度,设立学堂,提倡出国留学。当年,清廷即下令各级书院分别改为大学堂、中学堂、小学堂,引进新式教育。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等奏拟制定,次年一月正式公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癸卯年,所以又称“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划分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对学校教育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癸卯学制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开我国近现代的新式学制之先河。
新学制的实行和新式学堂的设立,亟需大量的新式教材,而作为教辅的各类地图成了其中的一个大头,作为日本方面,首先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一变化,在清末新政这短短的十来年,日本国内各家出版发行机构编制了大量的与中国有关的兼做教材使用的地图和供一般民众参考的普通地图,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难以统计。这些地图采用了先进的近代测绘技术和印制工艺,相较于清朝要领先许多,当时不少国内出版的地图也纷纷委托日本代为编制印刷,同时也对中国地图编制与出版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次通过地图出版、文化输出抢占教育市场,巩固其在东亚的影响力,试图全面渗透中国知识界、文化界和教育界,培植亲日势力。同时以科学测绘为外衣,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地理勘察调查,获得第一手实测资料编制出版后又反向输入中国,有意无意地将帝国野心植入其中,如“支那本部”、“满洲”等的提法,潜移默化,以期达到歪曲历史、妄图分裂我领土主权完整的目的。
一
《大清国舆地图(附大日本及朝鲜)》,“新政”第二年由东京信阳堂(冈村竹四郎创办,1908年与帝国印刷合并成立东洋印刷会社)出版印制,版权日期并行中日两国纪年——明治三十五年九月和光绪二十八壬寅年八月(即1902年)。原田信干编著。
地图折叠装入十六开大小的封套内,铺开后约四开左右(77×104CM),左上角书篆体图名“大清国舆地图”,下方同样书篆体“附日本及朝鲜”(字体缩小甚多,且少了个“大”字),相当漂亮;单面四色套印,无比例尺。其范围中国部分仅涵盖了所谓的“汉地十八省”,蒙藏新青排除在外,东北只有南边一半;日本及朝鲜部分则包括了朝鲜半岛全部(图中标示“韩国”)和日本西部。右下方插入京津地区的“畿辅实测图”。其色彩的运用以淡淡的桃红色打底,突出于以鲜艳的红色表示国(省)界,中国直隶、盛京、吉林、山东、河南、山西、山西、甘肃、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广东二十省和朝鲜八道都清晰地标示出来,虽然与蒙藏新青的交界处是按照省界标绘的,但依然给人以“大清国”的国土就只有这么大的感觉,十分碍眼。
图中标注了京城、省城、府城、州、县,以及铁路、未成铁路、道路、航路、海底电线、陆地电线、港湾、通商口岸、灯塔等,毛毛虫式的山势走向与众多的河流、城镇夹杂相间。编者虽自诩“量地细查,图绘精确”,但实际上存在着比例尺失真和存在误差的地方;还有一些错误的标注,如杭州写作“杬州”,杭州湾写作“杬州湾”,不明就里。再如黄海局促在山东半岛以北的一小块,与事实严重不符。
此外,台湾其时已属日本占据,连带钓鱼岛也一并划入了日本的范围,图中可见钓鱼岛标注为“尖头诸岛”,其东边还标注了“赤尾屿”。这里的“尖头诸岛”也是日人对所谓的“尖阁诸岛(Pinnacle Islands)”的另外一种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