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九年前的贵阳“百科全书”——《贵阳市指南》

2021-04-25

Scan Image_140.jpgScan Image_139.jpg

按:前不久,应《贵阳文史》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傅红艳老师之约,拟采用刊登我在2010年的一篇旧文《老贵阳的记忆——七十年前的〈贵阳市指南〉》,由于文章的原意是从版本学的角度就该书本身的内容作梳理式的介绍,以及对书中所附地图的解读,加之字数太多,因此按照傅红艳老师的要求作了大幅度的删减和修改。文章刊登于《贵阳文史》2021年第一期,责任编辑吴再忠老师进行了加工和润色,个人感觉分段标题增色不少,但其余改动除个别地方外不甚满意(如陈恒安执笔章节主要集中在“名胜”篇等)。现将刊登文稿及原稿一并附后,并对傅红艳老师及《贵阳文史》编辑部致以深深的谢意。

七十九年前的贵阳“百科全书”——《贵阳市指南》

七、八十年前的贵阳是什么样子?以陈恒安作为主要执笔人的《贵阳市指南》,记录了那个时代贵阳的面貌和贵阳人的生活状态。这本在当时作为面向大众的通俗读物,在市民或商旅中被广泛使用,但能完整保存下来的,可谓是少之又少。

《贵阳市指南》整本书讲述了贵阳设市经过、社会生活、教育文化等,是反映当时贵阳全貌的小型“百科全书”如今梳理书中的部分细节,亦是了解那个时代的贵阳人“生活史”。

商业版图:再现老贵阳的市井风情

贵阳因位于境内贵山之南而得名,延用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作为主要执笔人,著名学者陈恒安在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出版的贵阳市指南》写道:“本市东北有一山,岿然耸秀,是曰‘贵山’。明隆庆二年(1568),迁程番府于省会,取号贵阳府,即因在贵山之阳得名。贵阳为行政区域之称,从此开始。”

民国年(1914年) 废贵阳府设立贵阳县,隶黔中道。民国年(1920年) 废黔中道直属贵州省长公署。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 贵州省设八个行政督察区,贵阳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次年直属省政府管辖。民国三十年(1941年)71日,撤销贵阳县设贵阳市,另贵筑县驻花溪。贵阳建市当属贵州建省之后的又一大事,自民国十九年提请设市至民国三十年始成,经过了十余年时间。

1942年,正是抗战最艰苦、最激烈的时期,沦陷区大量逃亡而至的民众和内迁的机构、人员纷纷涌入,一时间贵阳街头南腔北调五方杂处,好不热闹。在陈恒安先生的笔下,他栩栩如生地给我们再现了民国老贵阳的市井风情。

《贵阳市指南》第三章里,则从衣食住行和娱乐方面着笔——当时贵阳市内共有服装公司9家、成衣店16家、洗染店12家、鞋帽店28家、拍卖行2餐馆17家、小吃店42家、西餐室3家、茶社11家、糖食店30家、粮行53旅社127家、澡堂7家、理发店5影剧院9家。

这些数据,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身处大后方的贵阳工商经济的繁荣与城市的迅猛发展,促进了贵阳城市功能的空前增强和改观

这些商号店铺,从其所在路名及门牌号,可以看出当时贵阳的商业板块分布,例如贵州饭店中华南路123号、四海酒家中华北路76号、冠生园三山路、杏花村三山路83号等等

十年后的今天它们有的早已消失无踪,有的改头换面,被沿袭下来。

宴席清单:见证饮食文化及风俗习惯

黔酒与黔菜乃天下一绝,书中对此亦着墨不少,其中写道:“贵阳市即为西南各省交通之总汇,行旅频繁,饮食业发达,当为自然之理。过往行客,有谓‘贵阳为西南大饭店’者,亦有相当之理由也。”

在探究黔味上,陈恒安先生认为:“黔人食辣,但食辣者不尽为黔人,而黔味亦不尽辣。若以食辛辣为黔省之特殊,抑何所见之不广?一般食辣原因,或言黔省水重性寒,然全国食辣之地甚广,不应其水皆重而性皆寒,食品之本身宜有以配合之耳。滨海之人,多不食辣,盖缘鱼虾易得,其味鲜美,足以刺激食欲。无须辛辣,山国之民则不然,地多硗确,得肉食不易,蔬食菜根,其味淡薄,故必以辛辣佐之,食欲始可旺畅。白菜豆腐,往往调以点滴之辣椒而益彰清隽之味,若蔬菜不足地方,人民更多将辛辣助餐,非得已也。”

这些观点提供证明一份当时贵州平常婚丧嫁娶宴席所用的喜事和丧事席单,清单上写明烹调之法“凡有特殊鲜味者,如海味河鲜清炖红烧之品,均不加辣。”这是份难得一见的珍贵资料,即可见标准黔菜宴席式样,亦为贵州饮食文化及风俗习惯的见证物。

在民国时期,贵阳常见的黔省特色风味食品已达十数种之多令人垂涎欲滴。“贵阳小粉馆中之炖鸡粉,为最有名之普通食品,鸡粉中并无辣椒,若有人加辣椒于粉中,则侍者反将从旁笑之曰:‘加入辣椒,鸡汤之鲜味夺矣。’黔之豆腐店,每晨以新凝成而未经压紧之豆腐(通称豆花)入市售卖。住户购之,以与酵水、黄豆芽同煮,名曰豆芽豆腐,专供贵阳人中餐时之用,几为每户每日必具之品。无油无盐,若不以辛辣调之,真同嚼蜡矣。然若旁置咸辣蘸碟,将豆芽豆腐调而食之,则味之隽美,又何异五鼎之烹。又黔人通常晚饭之汤菜,常以白水煮白菜,豇豆或南瓜。亦多为无油无盐之品。必须以豆豉与煅辣椒粉制作蘸碟以佐食,始能得其隽味。故辛辣之可贵,在能使蔬菜与鱼肉争美,有过之无不及。

这些史料描述,再次点出黔味精髓与特色。宫保鸡、烧狗鱼、竹参、银耳、鸡枞菌、谷春鱼、魔芋锅巴、脆臊、蕨菜与姨妈菜、肠旺粉、蘟子茶汤等黔省之特产及风味小吃。大多数至今仍是贵阳人耳熟能详,甚至经常食用的。但谷春鱼和蘟子茶汤不知为何物陈恒安先生的描述,谷春鱼十分类似于贵州人十分爱吃的“角角鱼”,蘟子茶汤则像现在贵阳街头随处可见的冰粉或糕粑稀饭。

黔茶黔酒茅台驰名天下已久

黔酒与黔茶,如今依旧是茶酒市场的硬通货,在《贵阳市指南》书中,列举了茅台酒、刺梨酒以及贵定云雾茶。他在书中写道:“茅台驰名天下已久,只以装置未善,交通不便,无以应四方之求。近年公路畅通,装置改善,黔人多携带出省,馈赠亲朋,流行日广,酒味芳馥醇正,为白酒中无上上品。…除茅台外,黔省尚有特产之刺梨酒,刺梨酒之佳者,味可与白葡萄酒相颉颃…”,又云:“刺梨酒佳品,现以青岩所出为最,其多年陈酿,酽如胶质,以新酒和而饮之,芳香沁人心脾,惟多系以自用,不易购得,将来本省酒业,若能专设酿厂,力求改进,则刺梨酒发展之前途,仍属未可限量。”

抗战之后,来黔之外省民众日渐增多,贵阳市内的旅馆饭店,达到了三百家上下。 旅社房间价目不一,每间房屋最低价仅三四角,最高价亦仅二三元,且多带有伙食。现最低价为二三元,最高价达八九元,且多不带伙食,价目之外茶水另计,亦有‘小费加一’者。至所谓客栈、旅馆、公寓、饭店、宿舍之种种名称,性质则一,故统名之旅社。大致交通路、中山路一带之旅社,因接近车站,营业颇盛。中华路,至盐行路之旅社,因在市交通中心,营业亦盛,临时定房间,均较困难,其余各路之旅社觅房间较易,为行客不可不知者也。”

抗战之后,贵阳一跃成为西南物资大通道之要冲,陈恒安先生写道:“抗战至今,以交通关系,其地位,日增重钜,蔚为西南之枢纽,陪都之屏藩。实,当时市内街道第二期改造工程正在进行之中,多条道路拓宽,虽然人力车仍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但小汽车也比以前增多了。

为此,《贵阳市指南》还附录页贵阳市街名对照表,乃自民国二十九年1940省府进行市政工程改造后至民国三十年1941底动工的第二期工程止的贵阳市街道新旧变更对照共计收录市街新旧对照路名134条,于研究、参考贵阳市建置沿革街道变化价值甚大。

全民抗战:贵阳话剧运动盛极一时

“衣食住行之外,娱乐一项,亦为人生要素之一。”“二·四大轰炸”之后,贵阳由仅有一家娱乐场所,发展至有“中华大戏院”、“贵州大戏院”、“群新电影院”、“贵阳大戏院”等九家,且规模较大。在全民抗战、一致对外的热潮带动下,贵阳的话剧运动也开展得轰轰烈烈,盛极一时。

《贵阳市指南里》写道:“话剧运动,在去年今年间,曾一度热烈。话剧团体,多附属于机关团体,如青年剧社之属青年团,力行剧社之属市党部,贵兴剧社之属师管区,黔邮剧团之属邮局等等皆是。话剧剧场,前有民众剧场,设民众教育馆内,后民教馆划为市府办公地点,因此公演话剧多假省党部大礼堂举行。

抗战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政治、经济重心西移,作为西南交通枢纽的贵阳,成为陪都重庆的南大门,各类工商企业各大文化教育机构内迁,使贵阳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焕然一新。“筑市实业金融,向未趋于发展,抗战以后,筑市已由黔省政治经济之中心,一跃而为抗战建国之后方重镇,人力物力,先后集中,工商百业,得以繁荣滋长,而金融事业犹如雨后春笋,随之发达,遂使筑市社会经济形态,骤起剧变,一切事业已具现代化都市之规模。”

《贵阳市指南》由贵阳市政府编审室编辑,贵州著名学者陈恒安为主要执笔人。全书有九个章节,分别为沿革、设市经过、社会生活、名胜、实业金融商务、教育文化、卫生、邮电、气候等。书里有贵阳名胜图片数幅,书后附市区全图、市中心区街道图、东南郊名胜图等,涉及政经商文教卫等各个方面,也就是这本全方位反映当时贵阳全貌的小型“百科全书”,留住了老贵阳的诸多记忆

原稿

老贵阳的记忆——八十年前的《贵阳市指南》

城市为人类经营最高目的和理想的场所

——亚里士多德

七、八十年前的贵阳是什么样的?你要是在贵阳街头随便采访采访,恐怕十有八九都答不上来。毕竟,要让身处一个时尚感极强的现代化都市的人们去回想自己脚下这片土地在遥远年代的样貌,的确是有些勉为其难了。那么,若有一本当时出版的介绍贵阳面貌抑或贵阳人生活百态的书籍摆在我们面前,就好比找到了一把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让我们得以身临其境,一探究竟。

笔者所藏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贵阳文通书局版《贵阳市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由贵阳市政府编审室编辑,贵州著名学者陈恒安为主要执笔人。全书分沿革、设市经过、社会生活、名胜、实业金融商务、教育文化、卫生、邮电、气候九章。书前有贵阳名胜图片数幅,书后附贵阳市区域图、市区给水工程位置图、东南郊名胜图。涉及政经商文教卫等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是一本全方位反映当时贵阳全貌的小型百科全书。

贵阳因位于境内贵山之南而得名,延用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指南》开篇第一章“沿革”即写道:“本市东北有一山,岿然耸秀,是曰‘贵山’。明隆庆二年(1568年),迁程番府于省会,取号贵阳府,即因在贵山之阳得名。贵阳为行政区域之称,从此开始。”

民国年(1914年) 废贵阳府设立贵阳县,隶黔中道。民国年(1920年) 废黔中道直属贵州省长公署。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 贵州省设八个行政督察区,贵阳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次年直属省政府管辖。民国三十年(1941年) 71日,撤销贵阳县设贵阳市,另置贵筑县驻花溪。贵阳建市当属贵州建省之后的又一大事,自民国十九年提请设市至民国三十年始成,经过了十余年时间。

1942年,正是抗战最艰苦、最激烈的时期,沦陷区大量逃亡而至的民众和内迁的机构、人员纷纷涌入,一时间贵阳街头南腔北调五方杂处,好不热闹。 第三章“社会生活”给我们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民国老贵阳的市井风情。此章分“衣食住行娱乐”五大项,其中“衣”罗列了服装公司9家、成衣店16家、洗染店12家、鞋帽店28家、拍卖行2家;“食”罗列了餐馆17家、小吃店42家、西餐室3家、茶社11家、糖食店30家、粮行53家;“住”罗列了旅社127家、澡堂7家、理发店5家;“娱乐”罗列了影剧院9家。大凡有关民生的商号店家皆已概括其中,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身处大后方的贵阳工商经济的繁荣与城市近代化的迅猛发展,促进了贵阳城市功能的空前增强和改观。书中罗列的诸多商号店铺皆一一标出所在路名及门牌号,例如:贵州饭店——中华南路123号、四海酒家——中华北路76号、冠生园——三山路、杏花村——三山路83号等等,在八十年后的今天也许它们有的消失无踪,有的改头换面,但它们当中是否还有后人在现代的贵阳生活居住着吗?

黔酒与黔菜乃天下一绝,书中对此亦着墨不少,兹录数节于后。“食”篇开头即言:“贵阳市即为西南各省交通之总汇,行旅频繁,饮食业发达,当为自然之理。过往行客,有谓‘贵阳为西南大饭店’者,亦有相当之理由也。”其后“黔味说略”云:“…黔人食辣,但食辣者不尽为黔人,而黔味亦不尽辣。若以食辛辣为黔省之特殊,抑何所见之不广?一般食辣原因,或言黔省水重性寒,然全国食辣之地甚广,不应其水皆重而性皆寒,食品之本身宜有以配合之耳。滨海之人,多不食辣,盖缘鱼虾易得,其味鲜美,足以刺激食欲。无须辛辣,山国之民则不然,地多硗确,得肉食不易,蔬食菜根,其味淡薄,故必以辛辣佐之,食欲始可旺畅。白菜豆腐,往往调以点滴之辣椒而益彰清隽之味,若蔬菜不足地方,人民更多将辛辣助餐,非得已也。”作者为证明其观点,特附录了一份当时贵州平常婚丧嫁娶宴席所用的宴席清单,以证黔省烹调之法“凡有特殊鲜味者,如海味河鲜清炖红烧之品,均不加辣。”这是份难得一见的珍贵资料,即可见标准黔菜宴席式样,亦为贵州饮食文化及风俗习惯的见证物。

随后的十数种贵阳常见的黔省特色风味食品,令人垂涎欲滴。“贵阳小粉馆中之炖鸡粉,为最有名之普通食品,鸡粉中并无辣椒,若有人加辣椒于粉中,则侍者反将从旁笑之曰:‘加入辣椒,鸡汤之鲜味夺矣。’…黔之豆腐店,每晨以新凝成而未经压紧之豆腐(通称豆花)入市售卖。住户购之,以与酵水、黄豆芽同煮,名曰豆芽豆腐,专供贵阳人中餐时之用,几为每户每日必具之品。无油无盐,若不以辛辣调之,真同嚼蜡矣。然若旁置咸辣蘸碟,将豆芽豆腐调而食之,则味之隽美,又何异五鼎之烹。…又黔人通常晚饭之汤菜,常以白水煮白菜,豇豆或南瓜。亦多为无油无盐之品。必须以豆豉与煅辣椒粉制作蘸碟以佐食,始能得其隽味。故辛辣之可贵,在能使蔬菜与鱼肉争美,有过之无不及。…”再一次点出黔味之精髓与特色。什么宫保鸡、烧狗鱼、竹参、银耳、鸡枞菌、谷春鱼、魔芋锅巴、脆臊、蕨菜与姨妈菜、肠旺粉、蘟子茶汤等黔省之特产及风味小吃。大多数至今仍是贵阳人耳熟能详、经常食用的。但谷春鱼和蘟子茶汤尚不知为何物,据其描述,十分类似于贵州人十分爱吃的“角角鱼”、“黄蜡丁”,以及在贵阳街头随处可见的冰粉或糕粑稀饭之类的。

“黔酒与黔茶”中,列举了茅台酒、刺梨酒以及贵定云雾茶。“茅台驰名天下已久,只以装置未善,交通不便,无以应四方之求。近年公路畅通,装置改善,黔人多携带出省,馈赠亲朋,流行日广,酒味芳馥醇正,为白酒中无上上品。…除茅台外,黔省尚有特产之刺梨酒,刺梨酒之佳者,味可与白葡萄酒相颉颃…”,又云:“刺梨酒佳品,现以青岩所出为最,其多年陈酿,酽如胶质,以新酒和而饮之,芳香沁人心脾,惟多系以自用,不易购得,将来本省酒业,若能专设酿厂,力求改进,则刺梨酒发展之前途,仍属未可限量。”

抗战之后,来黔之外省民众日渐增多,贵阳市内的旅馆饭店达到了三百家上下,本书详细收录了127家旅馆饭店的名称及住址,足见当时营业之旺盛。“住”篇中说:“…旅社房间价目不一,每间房屋最低价仅三四角,最高价亦仅二三元,且多带有伙食。现最低价为二三元,最高价达八九元,且多不带伙食,价目之外茶水另计,亦有‘小费加一’者。至所谓客栈、旅馆、公寓、饭店、宿舍之种种名称,性质则一,故统名之旅社。大致交通路、中山路一带之旅社,因接近车站,营业颇盛。中华路,至盐行路之旅社,因在市交通中心,营业亦盛,临时定房间,均较困难,其余各路之旅社觅房间较易,为行客不可不知者也。”

抗战之后,贵阳一跃成为西南物资大通道之要冲,“行”篇有赞:“抗战至今,以交通关系,其地位,日增重钜,蔚为西南之枢纽,陪都之屏藩。”其时市内街道第二期改造工程正在进行之中,多条道路拓宽,虽然人力车仍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但小汽车也比以前增多了。该篇附录的七页贵阳市街名对照表,乃自民国二十九年省府进行市政工程改造后至民国三十年底动工的第二期工程止的贵阳市街道新旧变更对照,共计收录市街新旧对照路名134条,于研究、参考贵阳市建置沿革、街道变化之种种价值甚大。

“衣食住行之外,娱乐一项,亦为人生要素之一。”“娱乐”篇列举贵阳在“二·四大轰炸”之后由仅有一家发展至有“中华大戏院”、“贵州大戏院”、“群新电影院”、“贵阳大戏院”等九家规模较大的娱乐场所。在全民抗战、一致对外的热潮带动下,贵阳的话剧运动也开展得轰轰烈烈,盛极一时。文中写道:“话剧运动,在去年今年间,曾一度热烈。话剧团体,多附属于机关团体,如青年剧社之属青年团,力行剧社之属市党部,贵兴剧社之属师管区,黔邮剧团之属邮局等等皆是。话剧剧场,前有民众剧场,设民众教育馆内,后民教馆划为市府办公地点,因此公演话剧多假省党部大礼堂举行。”

其余各章,有“名胜”、“实业金融”、“教育文化”、“卫生”、“邮电”、“气候”等。像“实业金融”、“教育文化”、“卫生”、“邮电”,着重记述了抗战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政治、经济重心西移,作为西南交通枢纽的贵阳,成为陪都重庆的南大门,各类工商企业、各大文化教育机构内迁,使贵阳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焕然一新。正如“实业金融”一章所言:“筑市实业金融,向未趋于发展,抗战以后,筑市已由黔省政治经济之中心,一跃而为抗战建国之后方重镇,人力物力,先后集中,工商百业,得以繁荣滋长,而金融事业犹如雨后春笋,随之发达,遂使筑市社会经济形态,骤起剧变,一切事业已具现代化都市之规模。”

《指南》一书,乃笔者十多年前自“收藏热线网”购得。笔者身在贵州,对于收罗本省出版之有关地理历史的旧书籍、老地图,特别是蒐集解放前之版本颇感不易。十数年难得片叶,遂深喟贵州文化发展之艰辛,甚而不及邻省之发达。至偶得《指南》,品相略有不佳,但完整无缺,历经八十年留存于世的怕也是寥寥无几,而能为后人保存下来一份少见的贵阳历史文化资料,殊为珍贵。

(附旧文链接http://www.chizusekai.com/nd.jsp?id=86#_np=109_497)

Scan Image_81.jpgScan Image_83.jpgScan Image_84.jpgScan Image_85.jpgScan Image_87.jpgScan Image_86.jpg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