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长假七天,前六天基本上是阴雨连绵,寒意倍增。唯一的消遣就是宅在家中把玩地图,读书学习。最后一天突如其来的艳阳高照,还能跑到哪里去游走一遭来呢?和妹妹(女友)想了半天,决定去爬山,紧邻城边的东山。距上一次登东山望远已有十余年了,从小直至高中毕业,东山一带曾是孩提时代逃课疯玩的逍遥去处。时光飞逝而过,虽然近在咫尺,却一直无暇去登攀,这次携心爱之人一同前行,感到东山变化实在太大,实在是都匀一个值得去休闲游玩的好地方。也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 (景区入口处的导览图)
奎星阁
东山周围于1991年8月正式组建开发为东山公园,占地20公顷。东山因紧靠城廓矗立城东而得名,海拔960米。有888级石阶直达山巅奎星阁,目前绿化覆盖率已达98%,为国家AA级景区。登临东山,都匀全城数十里山川尽收眼底,美不胜收。据《黔南文物志稿(二)》:“东山奎星阁”条所述:“奎星阁,俗名鼓楼,位于都匀东山顶上。东山在匀城东侧,呈金钟形,海拔九百六十米。《都匀县志稿》称:‘东山巍峨矗立,气象端严,剑河前绕,诸山罗列,为府治镇山。’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曾于山顶建东城门,供采樵出入,后因发现兽迹而关闭。清嘉庆庚申年(1800年),都匀太尹张向渠在山顶建奎星阁。阁分三间,正中一间塑魁星神像,左右两间分置铜钟大鼓,阁旁石壁有周涛所题‘山河一览’四字,四周并有无数石刻,为清代士人陶庭杰、莫友芝等手书诗文。山上古木参天,多为枫香、红桐等树种,林中有石级可通山顶。县志稿称:‘山坳茂林修竹,夹磴清阴。三伏登临,恍如秋爽;凭高远眺,则城居鳞比,村落星罗,山水迴环,塍田万顷,俱收眼底。朝曦夕月,如挂树杪,为郡胜境。’阁内有僧早晚鸣钟,钟声清越,荡漾全城。旧时称‘东山晓日’,又称‘东山晓钟’,为都匀八景之冠。
清代进士陶庭皋有咏东山诗:
阁势峥嵘紫郡东,天鸡喝彻晓光融。
山围古堞撑空碧,日出扶桑射影红。
树色远空云岭外,人家环列曙烟中。
登高不负云梯约,翘首丹霄此路通。
奎星阁于一九六七年被拆毁,山上古木亦被砍伐贻尽,石碑砸毁,现山顶荆棘丛生,仅于一片荒墟。” 东山自明初至民国年间就建有城墙、钟鼓楼、高贞观、白衣庵、半山亭、戏鹤亭、奎星阁、鹤楼书院、文庙、摩崖等诸多名胜,为都匀文化昌明丰硕之地,文化积淀及底蕴是相当之高的。可惜这些古迹尽毁于文革破四旧的疯狂破坏,小时候曾亲见山顶破败不堪和四散零落的碑刻、残垣断壁,以及东山正中腹部热火朝天大开石料的场景。所幸这一切在八十年代后逐步改观,自1986年起各处古迹建筑石刻等陆续复建,始复有此市民或游人休憩游玩之绝佳场所。
山顶的人工瀑布
山顶远眺全城
奎星阁
奎星阁阁后碑刻
张翀摩崖
张翀摩崖,即红叶山摩崖,据《黔南文物志稿(一)》“红叶山摩崖”条所载:“红叶山摩崖,在都匀市红叶山上。山之东麓,石壁突兀直立,上刻明代刑部主事张翀手书‘仁智之情,动静之理,栖此盘谷,饮此泉水,大明嘉靖四十年鹤楼张翀书’二十八个草书大字。石刻长一点五一米,高零点七五米,字体潇洒豪放,刚健清峻,为书法艺术中之佼佼者。
张翀(1525--1579年)字子仪,号鹤楼,明代柳州八贤之一。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时值严嵩父子专权,张翀上书弹劾,历数严嵩父子贪赃枉法、祸国殃民的罪状,要求嘉靖皇帝‘诚赐斥谴,以快众愤’。上书之后,张翀遭逮入狱,谪戍都匀。后明穆宗即位,又召张翀进京,历任吏部主事、大理寺卿、兵部右侍郎等职。张翀谪居都匀期间,潜心研读典籍,与都匀士人探讨学问,成为都匀文学和教育事业的发轫。张翀摩崖因其书法艺术价值,以及张翀本人的道德文章,颇受后人推崇,遂成一方名胜。往来士人多揭摩崖字迹珍藏或馈赠友好,各地文人为摩崖所写的诗文多可盈册。
张翀摩崖历时数百年,风雨剥蚀,而神韵犹存。民国三年(1914年),都匀知府孙嗣奎在崖上建亭,名为鹤戏亭,用以保护石刻,并疏通山下汙池,遍种荷花。摩崖近旁,是都匀八景之一的‘灵崖雨花’,春季桃李花开,落英如雨,加之清泉荷池,为摩崖频添风采。
六十年代红叶山摩崖为采石者所毁,摩崖石刻不复存在,荷花池也被填为平地,省博物馆尚存拓片。”
张翀谪戍都匀长达九年,对当地文化教育事业作出开发性的贡献。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复召为吏部主事大理寺少卿。隆庆四年,巡抚湖广。后召拜大理卿,进兵部侍郎。万历四年(1576年)乞休归家。著有《鹤楼集》。贵州巡抚吴维岳为《鹤楼集》作序,其中有“都匀诸生群造其门,执经求从弟子列,则相与论古今忠孝事及吾儒性命之学,都匀风教寝明异傍郡”等句。明·陆柬《都匀龙山记》赞誉道:“张子之忠诚旷怀,兹山遂借重为万古名胜”。清·张澍《续黔书》称“张鹤楼遣戍是邦,诛茅读书,题此以自慰也”。
康熙年间,都匀知府黎皋手书:“曰动曰静,理本一致。仁得为仁,智得为智。动静两忘,不知何视。水尽山穷,了了大义。”刻于摩崖右侧。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都匀知府区维翰为了纪念张翀文化教育的开辟之功,在明代观音寺的遗址上建造书院,取名为“鹤楼书院”。光绪间知县许特任也在摩崖前竖石碑草书:“一鹤飞去,千载悠悠,青草埋没,鸿爪勾留。”晚清黔省名儒郑珍游此留下《雨花岩观明张忠简公摩崖》一诗,诗后有“都匀人以忠简为仙,谓此为爪书仙迹,龙江寺尚留斩蟒刀”的注语。值得一提的是,紧挨着东山之侧的母校都匀一中正是建立在鹤楼书院的原址之上。也可以说,张翀是都匀一中的开创者。目前所见的张翀摩崖是按原样修复的,已列为重点保护文物,但荷花池已荡然无存,“灵崖雨花”之胜景难以再现,可谓一大憾事也。红叶山此名甚好,而于导游图中与张翀摩崖俱不得而见,不知何故邪?
半山亭摩崖
据《黔南文物志稿(三)》“半山亭摩崖”条所记:“半山亭摩崖位于都匀市城内东山山腰,原十八罗汉庙坎上石壁,距今新修上山石级约50米。摩崖面向西偏南,长1.3米,高0.62米,离地高2.5米。横排楷书阴刻‘半山亭’三字,每字0.3至0.4米左右见方,直排楷书阴刻39个小字,为‘陆军第九十师第五三五团第一营全体官兵共建’,‘监建人连长梁英杰’,‘民国二六年元旦落成’,‘李标题’。
摩崖始刻于1937年。二十年代末,国民党桂系军吴奇伟部进驻贵阳,所属九十师欧正、廖均率部驻扎都匀一带。在全国掀起抗日浪潮的形势影响下,桂军为博取都匀人民的好感,在都匀城内做了一些好事。如书写抗日标语(计有百子桥、关厢桥等处),修筑街道,兴建‘中正公园’。今都匀一中东山一带即为公园旧址,半山亭即是当时新建的景点。半山亭与高真观、罗汉庙成犄角之势,为四方木结构凉亭。顶为翘角青瓦,建于摩崖前的地基上。亭毁于六十年代。多年来,杂草树木丛生,摩崖被掩盖其中,今始被发现。现摩崖完好,清晰可见。”
半山亭及妈祖庙(天后宫)、鹤戏亭、山顶的人工瀑布等为近年来重建,原东山旧迹已恢复大半。总体而言尚欠缺宣传力度及文化底蕴的打造及强化,设施不尽完善,服务不尽人意,重视程度不高。不少景点的名称、来历及相关史实几乎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更不用说外来游客了。这对一个优秀旅游城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附 记
参考书目:《黔南文物志稿》第一册1983年7月州文化局编,周瑾瑜、申玮主编,印数4000册,32开平装本190页。第二册1985年11月州文化局编,周瑾瑜、申玮主编,印数3000册,32开平装本198页。第三册1992年6月州文化局、州文管会编,丁朝北、陈加强主编,无印数,32开平装本156页。
末录戏作《临江仙·东山登临有感》一首,聊以自娱耳
临江仙
东山登临有感
石径声悄云色淡,霜林叶落重重。
山亭坐久意犹浓,
夕阳斜映脸,野雀乍横空。
欲捻黄花心绪乱,梦中人与谁同?
昨天行色太匆匆,
秋风能解语,尽在不言中。
(2011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