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老地图
我有一幅1947年民国时期制作的《荆紫关》地图,这幅地图较陈旧,已经泛黄,有些褶皱,纸质轻薄,印刷质量也不错,地图上的繁体字仍然清晰可见,有几处破损。该图上记录有“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四月制版三十六年十二月复版,国防部测绘局,比例尺为10万分之一”的字样。该图左上侧有一个邻接图表,这个表为九个格,左侧三格分别写着(山汤县、漫川关、郧西县),中间三格分别写着(商南县、荆紫关、南化塘),右侧三格分别写着(北峪、玉皇顶、淅川县),它的作用是可以方便找到该图相邻的区域或地名。该图涉及范围包括荆紫关及河南省淅川县、湖北省郧县(今郧阳区)、陕西省商南县三县部分区域。该图对地形、河流、山川、村庄、桥梁、省名、县名等都有标记,有一定的历史、地理价值。
荆紫关地处豫、鄂、陕三省结合部,南临丹江,北负群山,是这三省的交通咽喉,有“一脚踏三省”和“鸡鸣三省荆紫关”之美称。荆紫关历史悠久,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荆紫关因险峻地势,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是一处人人想争的雄关。荆紫关还和成语“朝秦暮楚”的典故有关。据史书记载,在战国时秦国和楚国交战频繁。当时荆紫关是秦国与楚国的交界地,其中一部分属秦国,一部分属楚国管辖。公元前312年,秦国和楚国之间爆发了著名“丹阳之战”,秦国联合魏、韩、齐三国一举击败楚国,秦国联军获胜后,荆紫关全部归入秦国版图。之后,秦楚两国重新修好,秦国又把此地划给了楚国。战国时秦楚两国争霸,其他各国根据保证自己的利益和国土安全,一会儿助秦攻楚,一会儿助楚攻秦,就有个成语叫“朝秦暮楚”。意思是一时倾向秦国,一时又依附楚国,比喻人反复无常。
每一个老地名,都有它一段段耐人寻味的故事,荆紫关也不例外。荆紫关又称荆子关、荆子口关。公元前 304 年,楚国派王子荆来镇守此地之时,将此处取名为“荆子口”。西汉时因关口附近的桥是木结构且在桥上铺草,故称“草桥关”。南北朝时因地其形状如臼,改名“臼口”。南宋时因此地多荆条,荆花盛开时遍地荆籽飘落,改名称“荆籽关”。清代又改名为为“荆子关”。在民国初期改名为“荆紫关”,荆花的象征吉祥之意,因以荆花呈紫色,取紫色,故称荆紫关。
在荆紫关镇新街广场中央,树立着荆紫关解放纪念碑,纪念碑高25米,为四棱塔式三层建筑,由碑帽、碑体、碑座三部分组成。碑体正面有毛泽东草书“荆紫关解放纪念碑”,其它三面为解放荆紫关浮雕。以示纪念为荆紫关获得新生和在解放荆紫关战斗中牺牲的烈士们。
随这时代的变迁,在荆紫关逐渐形成一座千年古镇。明清时期的荆紫关古镇,商业达到了鼎盛,水陆并通,有“小上海”的美誉。由于它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荆紫关镇上住着陕西、河南、湖北三个省的人,说三种不同的方言,有着三种不一样的风俗习惯,保留下的风俗习惯也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荆紫关古镇历史悠久,这里有着丰厚的商业文化和绚丽的古代建筑文化遗存。一个地名、一段故事、一张地图、一座纪念碑,承载着荆紫关的历史记忆。
河北唐山刘懿 2020年4月23日作于东田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