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版《嘉庆重修一统志·贵州统部》考略
《大清一统志》是清代官修地理总志,先后成书三部。即初修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至乾隆五年(1740年)成书,共356卷;续修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至乾隆五十年(1785年)成书,共424卷;重修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成书,共560卷。
《一统志》重修事务由国史馆总裁、大学士穆彰阿主修,廖鸿荃曾任总纂修官,龚自珍曾任总校对官,对乾隆续修本进行全面修订。重修完成后,因其记事时限截止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故称作《嘉庆重修一统志》。嘉道重修本自成书起仅以写本进呈,至清朝灭亡都未予以正式刊行,一直到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商务印书馆向清史馆借得原书,遂收入《四部丛刊续编》第一期,并影印出版,全套计五百六十卷凡一万三千七百余页,白纸线装共210册(含索引十册)。
《嘉庆重修一统志》以嘉庆二十五年的版图为据,首叙京师,次叙直隶、盛京、江苏、安徽、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新疆、乌里雅苏台、蒙古共22统部和青海、西藏等地区,最后附以“外域朝贡诸国”。全书内容极其丰富,其所收地名、人名、制度名等达14万条之多,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清代最为强盛、最为稳定、最具代表性时期的政治社会、疆域民族、经济军事、文化风俗等地理国情全貌。商务印书馆在预售广告中称誉道:“.…..条分缕析,视乾隆重修本为详,原有遗漏讹误,咸加补正,为官修志乘中最详最备之作。”张元济在《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跋》亦赞曰:“居今日而治舆地之学,欲求一官本且后出而可信者,宜莫如此书。”
嘉道重修本《贵州统部》构成暨舆图指要
《嘉庆重修一统志·贵州统部》自卷四百九十九至卷五百十五,商务版分装五册,即一百八十五册至一百八十九册。各册分卷是:
一百八十五册,卷四百九十九(贵州统部)、卷五百(贵阳府);
一百八十六册,卷五百一(安顺府)、卷五百二(都匀府)、卷五百三(镇远府);
一百八十七册,卷五百四(思南府)、卷五百五(石阡府)、卷五百六(思州府)、卷五百七(铜仁府);
一百八十八册,卷五百八(黎平府)、卷五百九(大定府)、卷五百十(兴义府);
一百八十九册,卷五百十一(遵义府)、卷五百十二(平越州)、卷五百十三(松桃厅)、卷五百十四(普安厅)、卷五百十五(仁怀厅)。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为何不用“省”而用“统部”这一称呼来指代全国各个地区。《嘉庆重修一统志》在凡例中提出的编修原则是:“志自京师以下每省有统部,总叙一省之大要。各府、厅、直隶州自有分卷,凡所属之州县入焉。”意即将总揽一省位置、分野、建置沿革、文武官职等主要概况的,命名作“统部”,并独立成卷列于各省之首,而府、厅、直隶州则分列于后,具有挈领提纲的作用,类似于“总论”,同时又具有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功能。目前,学界对《一统志》中“统部”的含义尚未有准确的定论。
贵州统部先有贵州全图、贵州统部表、疆域(四至)、分野、建置沿革、形势、文职官、武职官、户口、田赋、税课、名宦等门。统部之下各府、州、厅分别又有图、表,然后分叙疆界、分野、建置沿革、形势、风俗、城池、学校、户口、田赋、山川、古迹、关隘、津梁、堤堰、陵墓、祠庙、寺观、名宦、人物、流寓、列女、仙释、土产、苗蛮等24类目。
统部舆图有贵州全图及各府、州、厅图共十七幅,每幅各占两叶分列左右,图中主要绘出界线、山峰、江河、湖泊,以及各府、州、厅、县、散州、散厅、长官司、关隘等,并采用不同符号以示区别。如府、直隶州用竖长方形,直隶厅用双菱形,县用大圆圈,散州、散厅用菱形,长官司用小圆圈,关隘用偏小的横长方形。
清代,贵州各府州厅县的辖区有三个较为显著的特征,一是插花地繁多复杂(相当于飞地);二是除遵义府外,其他各府均有亲辖地,亲辖地大多为土司领地,由知府直辖;三是分驻的同知、通判、州同、州判、县丞大多管辖地方,如都匀府设同知驻八寨,设通判驻都江、丹江;独山州设州同驻三脚坉(又作三脚,今三都县三合镇),管理烂土长官司等地;清平县设县丞驻凯里;荔波县设县丞驻方村。下面以贵州、贵阳、都匀、大定、平越直隶州五图作一简单的梳理。
贵州全图(又作“贵州统部图”)北标出四川綦江界,东北标出四川彭水界,西北标出四川泸州界、云南镇雄界、云南东川界,西标出云南沾益界,西南标出云南平彝界(今富源县)、广西西隆界(今隆林各族自治县),南标出广西凌云界、广西南丹界,东南标出广西怀远界(今三江侗族自治县)、湖南靖州界,东标出湖南晃州界(今新晃侗族自治县),东北标出湖南永绥界(今花垣县)。统部内各府、州、厅、县、散州、散厅俱一一标注,其他长官司、关隘、山峰等也择险要、重点处予以标注。
府、州、厅图一如全图模式绘制,如贵阳府图,其界线由北经顺时针依次标出遵义界、湄潭界、四川界(此为误标)、平越界、麻哈界、贞丰界、清镇界、黔西界。府内标注贵阳府(附郭贵筑县),府属亲辖白纳、中曹、养龙长官司,及高连山、板桥山、石人山、铜鼓山、石门山、乌江、三水江(今三江河,在乌当区汇入南明河)、南明河;定番州,辖境卢番、大龙番、小龙番、韦番、罗番、木瓜、麻响长官司,及三宝山、都泥江(今涟江)等;广顺州,标注螺拥山、白云山、天台山;修文县,辖境底寨长官司,及西望山;开州,标注阴阳山、南望山、清水江;龙里县,辖境大谷龙、小谷龙、羊场长官司,及龙驾山、清水江;贵定县,辖境新添、平伐、大平伐、小平伐长官司,及东山、阳宝山、金星山、笔峰山。
都匀府图,其界线由北经顺时针依次标出平越界、黄平界、黎平界、广西庆远界(今河池市宜州区)、广西南丹界、贵定界。府内标注都匀府(附郭都匀县),府属亲辖都匀(正副)、邦水长官司,及七星山、鸡冠山、龙山、凯阳山、文笔山、都匀河;麻哈州,辖境平定、乐平长官司,及波陇山、铜鼓山、马场山、麻哈江、平定关;独山州,辖境丰宁上、丰宁下、烂土长官司,及行郎山、独山、镇夷山、丙王山、分水岭(与荔波交界)、独山江、黑石关;荔波县,标注旧荔波县①、水猺村、猺桃村、山岗村、水利塘、劳村江(今樟江);清平县,标注天榜山、香炉山。
大定府图,其界线由北经顺时针依次标出四川永宁界、仁怀界、修文界、遵义界、镇宁界、普安界、云南东川界、云南昭通界。府内标注大定府(今大方县),标注万松岭、五老山、落淅河(今落脚河,六冲河支流);毕节县,标注脱颖峰、木稀山、层台山、雪山、东陵山、白崖、赤水河、武著河②、七星关河(今六冲河,乌江支流)、七星关、铁锁关、落淅关、老鸦关、罗罗关、木稀关、归化驿、周泥驿;黔西州,标注东山、白王岩、比喇大箐、陇跨箐、杓里箐、十万溪箐、陆广河(即六广河,今鸭池河流经修文、息烽两县境内一段)、鸭池河、化乍关、奢香驿;平远州(今织金县),标注凤凰山、织金河、比古河(今蒙坝河,乌江水系三岔河支流)、织金关、望城关;威宁州,标注石龙山、飞凤山、翠屏山、乌门山、千丈崖、得胜坡、可渡河、养马川(今赫章县野马川)等,威宁州内北海子、南海子③是贵州统部各图唯一一处标注了湖泊的地方。
平越直隶州图,其界线由北经顺时针依次标出石阡界、黄平界、清平界、麻哈界、贵定界、开州界、遵义界、龙泉界(今凤冈县)。州内标注平越直隶州(今福泉市),州属亲辖杨义长官司,及㠟峨山、滃霾山、杨山、叠翠山、麻哈江、清水江;瓮安县,辖境九峰山、仙桥山、玉华峰、黄滩关(今遵义市播州区铁厂镇境内,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征播之役,贵州总兵李应祥于此取黄滩关,直抵海龙囤)、乌江;湄潭县,辖境觉仙山、玛瑙山、湄溪(今湄江河,乌江支流);余庆县,辖境牛塘山、中华山、拱辰山、白泥江(今余庆河,乌江支流)。
重修志的舆图,大体继承了续修志的内容和绘制手法,在实际精准度上虽也是比例失调、失真较重,亦无计里画方用以参照,以致讹谬频出,特别是河流流向错误、相互重合等等,但较之前代典籍志书上的舆图要进步得多了。至少在罗洪先《广舆图》问世之前,明代志书中的舆图还是一种较为原始、单调、生硬的绘制手法。
与续修志相对比,重修志作了一定的增删修改,以都匀府图为例,续修志中的都匀府图一是标注了天坝长官司(明置,治今丹寨县北。康熙五十年〈1711年〉撤废)、平浪长官司(明初置,治今都匀市平浪镇。雍正五年〈1727年〉撤废)、平州长官司(即平州六洞长官司,明初置,治今平塘县。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撤废)等;二是府治北标注了东山(重修志为七星山),麻哈州标注了清平(即清平驿,此应在清平县境内,疑有误),清平县标注了梨树(即梨树砦,今黄平县旧州镇梨树坳),独山州标注了阿坑关、六河山。上述各处重修志都予以删除,而另外增加了龙山、文笔山、镇夷山、丙王山、分水岭的标注。三是续修志独山州州治及行郎山、独山两处在独山江右侧,重修志则改绘至独山江左侧。
续修志和重修志在都匀府图最明显的错误就是麻哈江、都匀河和独山江三条河流的绘制。首先,重修志对都匀河的描述是:“在府城南。《明统志》:在都匀司司治南。《通志》:从西北流,东南出湖南之黔阳地。” 《方舆纪要》 卷121称都匀河在 “司治南。即邦水河也。自府城西南流经此,曰都匀江”。续修志、重修志中所述长河、马尾河、邦水河与都匀河其实为一条河流,即今长江水系沅江上游清水江。而邦水河的记述更为清晰:“在府城西,一名剑河。《通志》:自邦水司流入,南流经都匀司南,为都匀河。”邦水河实为支流,在今都匀市市区西北注入干流。其次,重修志对独山江的描述是:“在独山州南。《州志》:即都匀河之下流,又南入广西天河县界。《黔记》:有母鱼河在州南二十里,流入独山江。” 《清史稿·地理志》:“独山江,即都江上源。”独山江实为珠江水系柳江上源都柳江,发源于独山县原拉林乡(今属麻万镇)境内磨石湾,在独山县境内称独山江(又名拉钵河)。再次,重修志对麻哈江的描述是:“在麻哈州南五里。《通志》:其上流为两岔江,为算水;下流即邦水河,自平越流入州境。又南流入都匀县界。”《清史稿·地理志》“麻哈河,有二源,经城西合为一水,又名两岔江,北流入平越。”麻哈河(又名洗布河)发源于麻江县贤昌镇境内与都匀交界处,向北流经福泉与浪坝河汇合后注入清水江支流重安江,并未向南与邦水河、都匀河汇合。三条河流两条分属不同水系,一条流向相反,可谓风马牛不相及,续修志和重修志却将三条河流均合为一条了。重修志都匀河“东南出湖南之黔阳地”是正确的,但绘图却反其道而行之,殊为不解。不过,重修志将独山州治由独山江右侧改绘至左侧,则基本无误(流经县城东北方)。此外,前代志书的记述失误是造成绘图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加之又未能实地查证,不得不说是贻误甚深。三条河流误作一条最为一目了然的是在《方舆纪要》卷121对邦水河的记述:“在府城西,自邦水司流入,南流为都匀河。罗氏云:都匀河即平越卫之麻哈江是也。又东南迳独山州为独山江,入广西天河县境,详见广西大川右江”。
嘉道重修本《贵州统部》举要
各卷内容取贵州统部、贵阳府、都匀府择要简述如下:
贵州统部表记载了两汉、三国、晋、宋、齐、梁、隋、唐五代、宋、元、明各个历史时期贵州所辖十二府一直隶州三直隶厅的行政区划变迁情况。正文依次为位置(里程、四至)、分野、建置沿革、形势、文职官、武职官、户口、田赋、税课、名宦等十类。其中税课类属重修志新增类目,所述为:
关税无。贵阳、安顺、思南、兴义、大定五府,准运四川官盐;镇远、铜仁二府,准运两淮官盐,共额征落地税银七千六百一十五两四钱三分九厘有奇。其都匀、石阡、思州、黎平、遵义五府,平越直隶州,均听行销,不征盐税。④
文武职官类是重点表现的内容,文职官省级以上按大小次序有云贵总督(管辖云南、贵州两省,驻云南省城)、巡抚(驻贵阳府)、提督学政(驻贵阳府,掌学校政令,岁、科两试,一般由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各带原衔品级)、布政使司布政使(一人,从二品,掌一省之行政,总司全省之钱谷出纳,并承宣政令,考核所属州、县)、布政使司经历(一人,正六品,掌文移之出纳)、布政使司库大使(丰济仓,一人,正八品,掌库藏账籍)、按察使司按察使(一人,正三品,掌司法、监察、邮驿等)、按察使司照磨(一人,正九品,掌核对案卷及办理文移)、按察使司司狱(一人,从九品,掌检察狱囚事宜)、粮驿道(专管本省粮务,兼辖分巡贵阳、平越、石阡等处,驻贵阳府)、分巡贵西兵备道(驻威宁州,正四品,多由守、巡二道兼任,掌辖下军事、监察等事务)、分巡贵东兵备道(驻古州,职同贵西兵备道)。
府州厅一级文职官如都匀府设知府(从四品)、理苗同知(驻八寨,正五品)、理苗通判(二人,丹江、都江各驻一人,正六品)、府学教授(正七品)、训导(从七品)、经历(正八品);知州(二人,麻哈、独山,从五品)、州同(独山,驻三角坉<又作三脚,今三都县三合镇>,从六品)、州学学正(二人,正八品)、训导(二人,从八品)、吏目(二人,从九品);知县(三人,都匀、清平、荔波,正七品),县丞(二人,清平县驻凯里,荔波县驻方村,正八品)、县学教谕(二人,正八品)、训导(三人,从八品)、典吏(三人,未入流)。
武职官省级驻防分抚标(巡抚直辖绿营兵,本标左右二营),下领参将(中军兼左营,正三品)、游击(右营,从三品)、守备(二人,正五品)、千总(四人,正六品)、把总(七人,正七品)、经制外委(十人,正九品)、额外外委(十一人,从九品);提督(驻安顺,从一品,本省武官最高职位),下领参将(左营)、游击(二人,右营、前营)、守备(三人)、千总(六人)、把总(十二人)、经制外委(十八人)、额外外委(十二人)。此外,安义镇(驻遵义府)、古州镇(驻古州)、镇远镇(驻镇远府)、威宁镇(驻威宁州)四镇分设总兵官(正二品),各辖游击、都司、守备、把总、经制外委、额外外委⑤不等,均听巡抚、提督节制。
府州厅驻防武职官如都匀协副将(驻都匀府,从二品)、游击(右营,防八寨汛)、都司(左营,正四品)、守备(防独山州汛)、千总(四人,一驻本营,其余分防八寨、九门<今丹寨县南皋乡九门村>、麻哈州各汛)、把总(七人,一驻本营,其余分防八寨、得禄<今丹寨县龙泉镇得禄村>、独山州、丰宁下司、牙舟、巴开<今三都县大河镇怀所村附近,疑巴外村>各汛)、经制外委(九人,三驻本营,其余分防八寨、三埲<即三棒,今独山县麻尾镇三棒村>、鸡场<今独山县基长镇>、麻哈州、凯口、卡乌<今麻江县宣威镇卡乌村>各汛)、额外外委(七人)。都匀协副将连同上江协副将(驻都江)、朗洞营参将(驻朗洞,今黄平县朗洞镇)、黎平营参将(驻黎平府)、荔波营游击(驻荔波县)、下江营游击(驻苏洞,今从江县下江镇苏洞寨)均隶古州镇总兵管辖。
名宦类收录汉唐蒙等三人,三国诸葛亮等四人,晋一人,南北朝一人,宋一人,元十二人,明吴良、傅友德、汤和、杨文、石邦宪、李化龙等六十六人,清洛讬、赵廷臣、佟凤彩、甘文焜、蔡毓荣、王之鼎、田雯、苏大有、陈诜、马会伯、陈悳荣、福康安、花连布、额勒登保、德楞泰、勒保等十六人,总计一百零四人。
贵阳府建置沿革收录贵筑、贵定、龙里、修文四县,开、定番、广顺三州,白纳、中曹、养龙、新添、平伐等十九长官司,并分述各行政区划的四至里程及历史沿革概要。如贵筑县:“附郭。东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东至龙里县界四十里,西至安顺府清镇县界三十里,南至龙里县界六十里,北至清镇县界六十里,东南至龙里县界八十里,西南至定番州界五十里,东北至开州界八十里,西北至修文县界七十里。汉故且兰县地;隋置牂牁县为牂牁郡治;唐改建安县,仍为牂州治;元置贵州等处长官司,隶顺元路安抚司;明初改为贵筑长官司,隶贵州宣慰司,洪武四年,增置贵州卫;二十八年,又增置贵州前卫,俱隶贵州都司;万历十四年,废贵筑长官司,改置新贵县,属贵阳府。本朝康熙二十六年,废贵州贵前二卫,改置贵筑县,与新贵同为附郭县;三十四年,省新贵入贵筑县。”
形势、风俗多摘录前代典籍志书,如形势:山广箐深,重冈叠砦(明统志)。富水绕其前,贵山拥其后,复岭四塞,为西南之都会(府志)。天府金城,滇楚之锁钥,蜀粤之藩屏(通志)。
城池收录贵阳府城、贵定县城、龙里县城、修文县城、开州城、定番州城、广顺州城六处,每座城池俱概述其规模、形制及历史。
学校收录贵阳府学一处,贵筑、贵定、龙里、修文县学四处,开州、定番、广顺州学三处,阳明、渔矶、正本、正习、龙冈、开州书院六处,敏来、蒙养义学两处,共有各类学校十五处,并概述各个学校位置、历史,府、县、州学还增述学员额数。
户口记为:原额人丁八千二十四,今滋生男妇大小共七十四万一千九百名口,计十五万一千二百五十一户。
田赋记为:田地山塘共二十六万七千六百二亩七分有奇,额征地丁正杂银一万六千三百六十五两二钱八分七厘,米二万五千六百六十石一斗四升八合八勺。
山川、古迹、关隘、津梁、堤堰、陵墓、祠庙、寺观等诸类引用旧志较少,绝大多数为《一统志》所编写。山川收录翠屏山、虎山、狮子山、唐帽山、栖霞山、凤凰山、黔灵山、贵山等山八十三座,梯岭、绣岭、牛眠岭、翁松岭四座,老人峰、文秀峰、独峰三座,忠节冈、龙冈、桐木冈、卧牛冈四座,藏甲岩、薛岩、青岩、避雨岩等岩十处,魁星石、船石、石谱、犀牛石等石十处,东苗坡、营盘坡、红土坡、伏龙坡等坡六处,嘉木箐一处,三仙洞、朝阳洞、云崖洞、白龙洞等洞二十二座。三水江、乌江、清水江、回龙江、牂牁江等江八条,贯城河、南明河、龙洞河、四方河等河二十九条,富水、三潮水、双峡水、云溪水等水五条,墨特川一条,西溪、甲港溪、乾溪、罗鸭溪等溪八条,芳杜洲一处,涵碧潭、洛白龙潭、白马潭三处,梦草池、玉池、莲花池三处,灵泉、廉泉、圣泉、九十九泉等泉十四处,渔矶湾一处,鳌头矶一处,养龙坑一处,龙井、南龙井、普惠井、沙井等井六处。各山、岭、峰、冈、岩、石、坡、洞一百四十三座(处)及江、河、水、溪、潭、泉、井等八十一条(处)概述位置、特征,部分还有来历、故事、传说等。
古迹收录牂州、贵定、程番、定远故城三座,新广顺城一座,大万谷落、乖西废府二座,小罗、洪边、章龙废州三座,新贵、白纳、牂牁、宾化等废县五座,贵州、新添、敷勇废卫三座,于襄、濯灵、息烽、修文等废所五座,虎坠、曾竹、八番顺元、瓮城都桑等废司二十三座,克度里、通州里、木官里三处。其后收录万年阁、观风台、钟鼓楼等亭台楼阁三十三处,同时概述其位置、历史建制、来历等。
关隘收录新添关、响水关、鸦关、打杵关等关二十二座,水洞山砦、高砦、金明砦、卜弄砦等砦(寨)五座,青岩堡、孙官堡、洪边堡、莲花堡四座,皇华驿、贵州驿、且兰驿、罗甸驿等驿八座,龙洞铺、干溪铺、谷觉铺三座,太平哨、旧桥哨二座,其他还有扎佐巡司等司、镇、营各四座,并概述位置、形制等。
津梁收录道德桥、振武桥、月殿虹桥、玉带桥、太慈桥等桥二十七座,洛白渡、陆广渡、乌江渡、茶山渡等渡五处,并概述位置、来历等。
堤堰收录莲花塘、黄泥塘、蛤蟆塘、清水塘等塘、沟、堰、坝等十一处,并概述位置、作用、传说等。
陵墓收录元何宣慰、十义友、宋阿重三座,明孔文、杨廉、徐节三座,并概述其位置、事迹等。
祠庙收录武侯祠、夏国公祠、阳明祠、四先生祠等八处,祝融庙、忠烈庙二处,并概述其位置、事迹、传说等。
寺观收录大兴国寺、潮音寺、东山寺、黔灵山寺等十五座,大道观、崇圣观、紫虚观三座,并概述其位置等。
名宦收录宋宋景阳一人,元张怀德一人,明吴得、井孚、王信、王守仁、李若楠等二十一人,清杨应锷一人。人物收录汉谢暹一人,三国济火一人,晋谢恕、侯馥二人,唐赵国珍一人,宋宋胜一人,元宋阿重一人,明徐资、秦容、詹英等三十一人,清谌文学、汪启德、朱重义等八人。流寓收录明杨慎一人。列女收录元一人、明十二人,清二十人。仙释宋一人,明三人。但凡忠臣孝子、节妇烈女、地方名流以及有功于地方吏治的均得以入选,并概述其生平事迹等。
土产收录兰、马、刺竹、葛布、茶等九种,多摘录前代志书,概述产地、特征等。
苗蛮收录土人、宋家苗、龙家苗、犵狫、木老、蛮人等十四个少数民族,并概述其分布、特征等。
都匀府建置沿革收录都匀、清平、荔波三县,麻哈、独山三州,都匀、邦水、乐平、平定、丰宁上、丰宁下、烂土等七长官司,并分述各行政区划的四至里程及历史沿革概要。如贵筑县:“附郭。东西距五十里,南北距一百里;东至本府属八寨厅界三十五里,西至本府属邦水司界十五里,南至独山州界七十里,北至麻哈州界三十里,东南至黎平府古州界一百里,西南至独山州界九十里,东北至麻哈州界三十里,西北至贵阳府龙里县界六十五里。汉牂牁郡地;元置都云县,隶都云军民府;明改置都匀卫。本朝康熙十一年,省都匀卫,置都匀县,为都匀府治。”
形势、风俗亦以前代典籍志书为主,如形势:北通平越,南抵南丹(明皇舆考)。控扼要荒,壤僻而险(明统志)。据桂象之喉,引川播之掖,横冈虎伏,小涧龙回,粤以西之唇齿,黔以南之藩篱(黔记)。
城池收录都匀府城、麻哈州城、独山州城、清平县城、荔波县城五处,每座城池俱概述其规模、形制及历史。如都匀府城:“即都匀卫旧城,周五里有奇,门四,明洪武二十七年建。本朝顺治十八年重建,康熙六年修,乾隆十年重修。都匀县附郭。”
学校收录都匀府学一处,都匀、清平、荔波县学三处,麻哈、独山州学二处,南皋、鹤楼、紫泉书院三处,共有各类学校九处,并概述各个学校位置、历史,府、县、州学同时增述学员额数。如都匀府学:“在府治东,旧为都匀卫学,明宣德八年建,宏治六年(宏为弘,此处避高宗乾隆皇帝讳),改为府学。本朝康熙六年修,雍正七年重修。入学额数十八名。”又都匀县学:“在府城东,旧附府学。本朝康熙三十八年迁建,入学额数八名。”
户口记为:原额人丁四百一十五,今滋生男妇大小共二十二万二千二百三十二名口,计四万七千八百三十七户。又八寨卫男妇共八千六百九十名口,计一千二百五十四户;丹江卫男妇共五千二百三十二名口,计一千二百三十户;凯里卫男妇共六千八百五十七名口,计一千四百七十三户。
田赋记为:田地山塘共八万二千三十三亩九分有奇,额征地丁正杂银四千一两七钱六分四厘,米一万一千四百五十石四升八合六勺。又八寨卫屯田五千三百一十二亩九分有奇,额征米四百八十九石三斗二升五合二勺;丹江卫屯田五千二百七十四亩六分有奇,额征米五百一石四斗一升三合三勺;凯里卫屯田六千五百六十六亩一分有奇,额征米六百二十四石七斗九升九合六勺。
山川收录东山、凤凰山、小孤山、龙山、观音座山等山三十七座,分水岭一座,雨花岩、兰花岩二处,黄土坡、羊溪坡、木级坡、观音坡四处,仙人洞、都匀洞、九龙洞、观音洞等洞十一座,鱼王石、将军石二处。麻哈江、独山江、丹溪江、劳村江四条,便河、三道河、都匀河、马尾河、麦冲河等河十二条,田港溪、乐平溪、平定溪、东门溪四条,龙潭一处,济生池一处,双井、皮井、通灵井三处。各山、岭、岩、石、坡、洞五十七座(处)及江、河、溪、潭、井等二十五条(处)俱概述位置、特征以及来历、故事、传说等。如东山:“在府治东,建鼓楼于上,其相接者曰谯山;又府东南五里,有文笔山。”又如龙山:“在府城西五里。黔记,本名蟒山,明张翀易以今名,建龙山道院于上。明张翀记,郡城隔河有龙山,雄峙崔嵬,双峰插天,跻其巅,逶迤若数千里。卜筑之日,有灵龟大尺余,蹲伏其前者三日,于是建楼阁,辟殿宇,自麓至巅,凿为磴道数千尺。殿后石坡,高广平坦,其文青赤二色相间,有泉,左右皆古木。”
古迹收录定云废府一座,陈蒙、合江废州二座,都云、麻峡废县二座,清平废卫一座,荔波故城一座,炉山废所一座,都云洞、平州、都云桑林独立、丹行、都镇马乃、天坝等废司十一座。另有广化营、宣威营、雄黄厂、三丰观澜处、石壁墨刻(即张翀摩崖)、宸翰楼等古迹名胜六处,同时概述其位置、历史建制、来历等。
关隘收录石屏关、威镇关、平定关、鸡公关、黑石关等关七座,答干砦、摆沙砦、瓮惹蜡姑砦、新牌砦等砦(寨)八座,落乍堡、渡船堡、麦冲堡、补林堡、邦水大堡等堡十座,其他驿、铺、哨等八座,并概述位置、形制等。
津梁收录永定桥、谪仙桥、平定桥、惠民桥、深河桥、勇胜桥等桥十三座,马尾渡、杨安渡、云津渡、藤茶渡等渡六处,并概述位置、来历等。
堤堰收录板水塘、胡公堰各一处,并概述位置、作用等。
陵墓收录明孙应鳌、石邦宪二座,并概述其位置。
祠庙收录张邹二公祠(张翀、邹元标)、孙文恭公祠(孙应鳌)、蔡公祠(蔡潮)三处,清源庙一处,并概述其位置、人物等。
寺观收录观音寺、圣寿寺二座,高真观、三清观、水府观、龙兴观、广福观五座,紫霞宫、清泉庵、龙山院各一座,并概述其位置等。
名宦收录明石宣、陈原、丁宝、杜礼、从龙等七人。人物收录五代后晋尹怀昌一人,明屠密、王木、李佑、孙应鳌、石邦宪、陈尚象等九人,清邱应宸、曾攀桂二人。流寓收录明张翀、邹元标二人。列女收录明六人,清九人,并概述各生平事迹等。
土产收录斜纹布、铅、茶、雄黄、益母草、银杏、柑、桂实、方竹、鲥鱼等十种,并概述产地、特征等。
苗蛮收录紫姜苗、犵狫苗、夭苗、木老苗、仲家苗、羊犷苗、蛮人等七个少数民族,并概述其分布、特征等。如紫姜苗:“在府境,与独山州之九名九姓苗⑥同类,狠诈而饕诐;以十一月朔为节,元日忌门不出,二七而解,犯者以为不祥,嗜杀尤甚。”
从上述贵州统部、贵阳府、都匀府的内容上看,一是记载的山川、古迹、关隘、津梁等比前代志书要多,如《黔记》、《贵州图经新志》、《嘉靖贵州通志》、《万历贵州通志》、《大明一统志》等均有所不及,编者的本义不仅仅局限于展示一方名山大川、风景名胜等自然地理风光,更是彰显了军事战略上的意义。当然,对于后人来说,给我们留下了考证古今地名变迁的第一手珍贵资料。例如都匀府山水类目中的一条,续修本和重修本均作“小孤山:在府城西二里,一名旗山。”这其中“一名旗山”的记载未见于绝大多数前代志书⑦。都匀市区通往匀东镇的新建黔南大道南段现改名为“旗山大道”,据称得名来源于匀东镇瓮桃村旗子坡,笔者认为瓮桃村旗子坡似有不妥,应改小孤山为得名来源。
二是但凡涉及祠庙、名宦、人物、列女等有关人文地理的记载亦较前代多数典籍志书丰富,仅由重修本与续修本相比较,续修本人物清代无,列女明代四人、清代一人。他(她)们多为笃行忠君爱国儒家思想的名流义士,或恪守三从四德封建礼教的贞节烈女,着重强调了教化社会风俗、纲常伦理的功能。
三是突出了贵州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地方特色。《一统志》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少数民族聚集的边远省份增设了苗蛮这一类目,列于各分卷最末一项。明清时期,所谓的苗蛮成分复杂,数量众多,莫衷一是,异说颇多,有的至今仍未有定论。如都匀府的紫姜苗、夭苗、蛮人大致可归为苗族,犵狫苗应为仡佬族,木老苗应为仫佬族,仲家苗应为布依族一支,羊犷苗应为毛南族。当然,这些民族的分类和称呼在封建社会乃至解放前都是杂乱无章,甚至于带有侮辱性成分的,像众多加以“犭”字旁的民族称号,在解放后才给予了甄别和改正。
总之,《嘉庆重修一统志》的编纂,作为我国封建王朝最后一部官方主持编纂的全国性地理总志,它是中国几千年大一统的国家观念和国家认同的最真实、最直接的体现,既达到了清王朝“体国经野”、“经世致用”的目的,也标榜了其“励精图治”、天下一统的“丰功伟绩”。在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不断丧权辱国,大一统的良好局面也遭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挑战,《嘉庆重修一统志》也藏于深宫,直至清亡未得见天日。
民国商务印书馆出版《嘉庆重修一统志》,可以说是“拥有经世救国情怀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重建已经失去的‘大一统’中国,他们希望通过《一统志》的重印、编纂来激励中国重新走向统一、独立、富强。”同时“…向全社会,特别是普通民众普及知识,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塑造新式的国民性。”⑧
注:
①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荔波县治设喇轸村(今玉屏镇时来村,县城恩铭大道南,红船广场西南侧),改隶都匀司;清顺治元年(1644年),荔波县属贵州;顺治十六年(1659年),县治迁里袄村(原方村乡,现已并入甲良镇),复改隶广西庆远府;雍正十年(1732年)再次改隶都匀府;乾隆二年(1737年)县治迁蒙石里全亨村(蒙石里,今县城古镇西北门,荔波一小附近)。图中县城位置仍在方村,而旧荔波县则是今县城所在,重修本编纂时县治已迁回,但未改正。
②武著河,重修志记载为:在平远州西六十里,自威宁州东南流入境,即可渡河下流也。经州西北三十里,为坠极河;下流经府界,入于六归河。《清史稿·地理志》:“木底河,即鸭池河,自水城入。受武著河,错入安顺,北古河,合堕极河南流注之,复迳城东,名簸渡。”又“北盘江,出(威宁)州西山,二源合南流,经瓦渣汛,西为瓦渣河,又南,错入云南宣威,为可渡河。”按可渡河为北盘江支流,属珠江水系;六归河即六冲河,为乌江北源,属长江水系。此应为南源,即乌江主源的三岔河,发源于威宁县乌蒙山东麓盐仓镇营硐村石缸洞,与可渡河并不相通。六冲河与三岔河在黔西县化屋基汇合后称乌江(该段亦称鸭池河)。
③北海子,重修志记载为:在威宁州北二里。《明统志》“源出东山之龙泉,筑二坝积水成陂,以壮城隍。”;南海子,重修志记载为:在威宁州南。《黔记》“环城东南而西,广袤百里,中可耕。”《通志》“在广化里海田中,有列石凡八,如人状,亦名八仙海。”另据《威宁县志》记载:“清咸丰七年七月(1857年8月),落雨四十余昼夜,山洪暴发,夹沙抱木,把笳地内大部分落水洞堵塞,水淹舷地。大水涨至城南斗姆阁门外,以今大桥为界形成南北两海(南海又称东海,为草海丰体部分,北海又称西海、下海子)。三年之后,至清咸丰十年(1860年)庚申,水忽大涨,两海遂汇为一,名曰草海。”
④清代继承了明末的纲法盐政,实行民制、商收、商运、商销的“官督商销”政策。前期盐税稳定在400万两以内,乾隆时期已达600—700万两,盐税所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逐步提高,至嘉庆年间占比达到14.4%。在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的盐税征收尚不算过分,像都匀等五府一直隶州还是免征盐税的。
⑤清代武官千总、把总,有额定员数,额外由督、抚、提、镇委任的称外委千总、外委把总,通称“外委”。雍正五年(1727年)定制,额兵二百名,设外委把总一名,兵四百名,设外委千总一名,称为经制外委,在此之外若再行委任,则称额外外委。经制外委千总正八品,经制外委把总正九品,额外外委从九品。
⑥洪武初,在今贵州独山北部设立翁奇、摆九、瓢洞、大地、鸡公、高乙、兰寨、秧寨、五水九琫,委九姓琫目(土官)莫、陆、梁、黎、韦、孟、岑、罗、吴管辖,故称之为九名九姓。洪武十六年(1383年),改称九名九姓长官司,后更名独山长官司。其民族成分有布依族和苗族等不同说法。
⑦《万历贵州通志》卷十四第二十八章都匀·山川记载作:“小孤山,府西二里”和“旗山,城西南二里”。
⑧《文献编纂与“大一统”观念:〈大清一统志〉研究》第六章从“大一统”到“统一”:近代国家观念形成中的《一统志》第一节“大一统”的丧失与重构——晚清民国《一统志》的命运,P321。
参考书目:
文献编纂与“大一统”观念:《大清一统志》研究:王大文著,方志出版社2016年12月第一版。
舆地图籍——《异域录》与《大清一统志》:杜瑜著,清代社会文化丛书·史地卷,辽海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一版。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清代卷:周振鹤主编,傅林祥、林涓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第一版。
黔记(上中下):赵平略点校,明代贵州史全四种整理点校文献集成,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第一版。
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赵平略等点校,明代贵州史全四种整理点校文献集成,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第一版。
嘉靖贵州通志(上下):赵平略等点校,明代贵州史全四种整理点校文献集成,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年8月第一版。
万历贵州通志(上下):赵平略等点校,明代贵州史全四种整理点校文献集成,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年1月第一版。
清史稿·地理志·贵州研究:马国君编著,杨庭硕审定,历史人类学典籍研究丛书,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第一版。
嘉庆重修一统志·贵州志点校:马国君等点校,贵州大学出版社2020年1月第一版。
读史方舆纪要:明顾祖禹编著,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上海图书集成局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