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人间四月天——读《林徽因集》后记

2022-11-11

微信图片_20221027151701.jpg

你是人间四月天——读《林徽因集》后记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

著名的女建筑学家、诗人林因(原名徽音),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一代才女。她一九〇四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不久举家迁居北京,一九二〇年跟随其父林长民到英国,在此期间对建筑艺术发生兴趣;一九二四年赴美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留学,选修建筑系,获美术学士学位。后又转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一九二八年与梁思成(梁启超长子)结婚并回国,两人先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同在中国营造学社供职;北平解放,林徽因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同时在景泰蓝工艺革新等方面做出了贡献,一九五五年病逝。

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22年最新出版的《林徽因集》,由其子梁从诫先生(已故著名学者、中国大百科出版社原编辑)主编,全书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翻译、书信”,“建筑、美术”三卷四册,作为新版增订本,全书收录了截至目前林徽因所发表的全部作品,全面展现了她在文学、建筑、美术领域取得的成就。与旧版《林徽因文集》相比较,新版一是增收了近年来发现的林徽因文学、建筑、美术方面的文字、作品;二是增收了部分书信,书信原文由英文书写的,均按原文与译文对照的模式编排;三是增收了大量林徽因生平照片,以及她本人的文学、建筑、美术手稿和书信手稿原件照片;四是将旧版“文学卷”拆分作“诗歌、散文卷”和“小说、戏剧、翻译、书信卷”二册,“建筑卷”改为“建筑、美术卷”上下两册。新版增订本收入林徽因文字、影像、画作、绘图、手迹等等均为目前最全最多,且相当部分作品、书信、照片为首度公开或曝光,如致国内友人(如陈岱孙等)部分书信、致国外友人的英文书信、父亲致女儿的书信、徐志摩书信手迹及林徽因批注等,弥足珍贵。

融诗人、文学家与建筑学家为一身的林徽因,看似互不关联甚至有些冲突,但并不妨碍她驰骋遨游在这些领域内,并取得了不俗的、优异的成就。近现代以来的白话诗,我尤其喜爱她和徐志摩两人的作品,她的诗,深受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的影响,所谓“三美”,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而她恰恰在美术、建筑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并巧妙地融汇贯通,用自己“建筑家的眼睛、诗人的心灵”去描绘、感知世界,让她的诗别具一格,清新脱俗,优美动听,意象深远,并闻名于当时的文学界,传诵一时,且对我国白话散文和诗歌的发展,无论在形式、韵律、风格和技巧,还是在艺术创新、诗歌造型、文学构思等方面都施加了一定的影响。

梁从诫先生对其母的诗作有这样的评价:“她的早期诗作,除少数几首曾表露了对民族命运所怀的忧患感和深沉的爱国心之外,更多地却是以个人情绪的起伏和波澜为主题的,探索着生活和爱的哲理;是一种恬静生活中内向的精神发掘,因而其社会意义不如前一类作品那样显著,题材也显得比较狭窄。她的诗之所以受到一些读者的赞赏,主要是因为诗中所流露的情感的真挚、细密和纯净,以及在表现形式上和手法上的清新和完美。她在诗中所用的语言,明快而隽永,常能准确、生动地捕捉和描绘出瞬息即逝的意境的幻动和思绪的微妙变化,并有着鲜明的韵律性。特别是在她自己朗读的时候,常常像是一首首隐去了曲谱的动听的歌。她的诗,又长于用写景的手法来抒情。尤其具有特色的是,她对中国古代建筑的了解、热爱和她在美术方面的修养,常常使她的作品中出现对建筑形象和色彩的描绘,或以之作为文学上的比喻。(代序)”

其实我觉得,抒发个人感情,并不一定就比抒写社会、政治意义大的作品差,诗人的创作更应该是有感而发,发自内心,随心随性,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清·叶燮《原诗》)”,不能强求诗人去写无病呻吟的东西,该写什么就写什么。一些优秀的抒发个人生活或感情的作品,或许更能引起人们的共情和喜爱。林徽因后期的一些诗作中,她感愤于日寇的横行残暴,人民的颠沛流离、生灵涂炭,以及为国捐躯的弟弟林恒(19413月在成都上空与日机作战时牺牲),创作风格有了较大的转变,如《哭三弟恒》、《刺耳的悲歌》(已佚)等,这种转变,正是诗歌因时而作、因事而作的最好体现。

在建筑学上,她和丈夫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民族感情,坚持不懈地开展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与保护工作,即便是面临日本侵略者铁蹄蹂躏的威胁下也不放弃。七七事变爆发时,夫妇俩还在山西五台山进行野外考察,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发现了国内最古老的木架构建筑——建于唐代的佛光寺。抗战期间,她抱病帮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中国建筑史图录》稿。解放后,迎来新生的林徽因不顾病痛的折磨,满怀激情,忘我投入到新中国的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中,先后参加了首都的城市规划、传统手工艺复兴,以及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特别是在首都的城市规划,她与梁思成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反对拆毁城墙、城楼和其他重要古建筑物,体现了一名建筑学家具有的远见卓识、科学勇气和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和态度。

我对建筑学是外行,但建筑学中涉及的某些历史、地理或文学的内容,也是我极为感兴趣的。在建筑学的耕耘与探索中,林徽因继续发挥着她的天份,继续施展她那建筑家的眼睛、诗人的心灵”,以优美的文笔留下优美的文字,翻开“建筑、美术卷”,这样的文章比比皆是,如《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清代建筑述略》、《中国建筑史(宋辽金部分)》、《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等等,再加上她本人手绘的建筑图样、房屋平面图,亲手设计的封面、插图、纹样及拍摄的古建筑照片,无一不给我们展现出既有很高专业水平,又充满文学气息的建筑学研究文章。

梁从诫先生在代序最后写道:“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白话文学学发展的道路上,林徽因毕竟还是留下了自己那明晰、轻盈的足迹;在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工作中,她也以开创者之-的身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解放以后她在建筑教育和美术创作中播出的种子和洒下的心血已开花结果,有的更已凝于历史的丰碑,获得了与人民共和国共存的殊荣。对于死者来说,这也应是具有深意的安慰了。”这套文集的出版,也是对她最好的纪念了。

此外,这套文集还有一个相当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在装帧设计上独树一帜,套装外函印有雕版肖像与敦煌藻井图案,四册文集为硬精装锁线装订,分别用绿色、蓝色、紫色打底,封面、书脊的文字大部采取凹面烫金,最罕见和最令人惊艳的是三方书口刷古代梁柱彩画,古朴大方,精美绝伦,实乃锦上添花之妙招。文集整体装帧清新典雅,纸张洁白如玉,散发着淡淡的书香,捧于手中,读之赏心悦目、爱不释手,可谓是当代新版图书的收藏佳品。

Scan Image_637.jpg林徽因.webp.jpg

微信图片_20221111223344.jpg

Scan Image_638.jpgScan Image_640.jpgScan Image_639.jpgScan Image_642.jpgScan Image_641.jpgScan Image_643.jpg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