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徐霞客游记》后记
——兼及徐霞客旅行路线图识略
读后记
从小到大对走遍祖国山河的梦想一直都萦绕在心头,遗憾至今都无法实现,虽然无法像徐霞客那样成为一个伟大的旅行家,对深爱地图的我,这个梦想只能徜徉在地图中得偿所愿。因为对地图入迷,由此连带所有与地图相关的科目,尤其是历史地理,兴趣甚浓一直喜爱不曾落下半分。而《徐霞客游记》是我最为喜爱的一部古代地理游记著作,按照著名徐学专家朱惠荣的说法:“《徐霞客游记》是导游手册,是地学百科全书,是历史实录,是文学名著。”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以下简称《游记》)也被誉为“千古奇人,千古奇书”,“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在中国古代的旅行家中,其成就几乎是无人能与其比肩的。
在明末风雨飘摇的乱世,徐霞客放弃仕途,不畏艰难险阻,徒步跋涉,忘情于山水间,东起天台雁宕,西南远达云南边陲,足迹遍布两京十三布政使(相当于现今十九个省市自治区),给后世留下了尺幅千里、气势雄放、跌宕起伏的不朽名作。他的文字是不事雕琢、自然天成的,读之犹如身临其境,大好河山在一篇篇、一页页文字中仿佛有生命、有灵气般,鲜明生动,就在你眼前,能感受到他旅途中的酸甜苦辣,时而绚丽多姿,时而欢欣鼓舞,时而惊心动魄,字里行间,无一不体现出他大无畏的探索精神、蓬勃向上的乐观精神和实事求是、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忧时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①,这就是对徐霞客及其《游记》最好的概括和诠释。
旅游探险和地理考察是贯穿整部《游记》的主旨和中心所在,登山、探洞、寻水,可谓是他的三大必行之举,每到一地,凡有名山秀水、奇峰雄瀑、怪潭幽洞,非一探究竟、畅游到底不可,“闽、粤、冀、蜀、滇、黔、百蛮荒徽之区,皆往返再四。其行不从官道,但有名胜,辄迂回屈曲以寻之。先审视山脉如何来去,水脉如何分合,既得大势后,一丘一壑,支搜节讨。登不必求径,荒榛密箐无不穿也;涉不必有津,冲湍恶泷无不绝也。峰极危者,必跃而踞其巅;洞极邃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途穷不忧,行误不悔。瞑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实。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侣伴。”②而对西南地区亚热带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的考察、研究,则是他最为突出的科学贡献,深入探寻的岩洞达一百多个,仅在贵州,《游记》记录的岩洞就有三十个,进洞考察了十四个,“徐霞客比欧洲最早描述和考察石灰岩地貌的爱士培尔早150年,比欧洲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分类的罗曼要早200多年。《游记》是世界上最早系统研究岩溶地貌的珍贵文献。”③其次,他在江河源流的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独树一帜,打破自古以来“岷山导江”的传统说法,首次论证金沙江以上才是长江真正的源头,在奉《四书五经》为神圣而不可触犯的儒家经典的封建社会,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实地考察自然、系统描述自然、精心记录自然,《游记》好比一幅壮丽的祖国山河长卷,令人意犹未尽、百读不厌,“快把奇书《游记》读,顿如甘露豁心胸。”④一部旷世奇书流芳百世,足以证明徐霞客无愧于“游圣”和近代地理学先驱的称号。
我生活在徐霞客曾经留下过游踪的城市,不用说是倍感荣幸的,行走在城市的山水间,相隔数百年的时空交织,能想象得到他就在你身旁畅游漫步的场景。徐霞客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三月二十七日从广西南丹州进入贵州境,五月初十日离开贵州,通过滇南胜境关进人云南。同年八月二十四日从江底渡船第二次进人贵州,追踪南盘江的流向直到黄草坝,二十九日到碧峒,再折入云南。在贵州省历时49天,行程约1500里。途经并踏勘了都匀府、平越卫、新添卫、龙里卫、贵阳府、平坝卫、普定卫、安庄卫、安南卫、普安州(今独山、都匀、麻江、福泉、贵定、龙里、贵阳、长顺、平坝、安顺、镇宁、关岭、晴隆、普安、盘县、兴义等十六个县市)。《游记》中“黔游日记”共3.2万字,篇幅所占全书比重虽不大,但却是明代贵州考察记录最为真实和详尽的一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此的总结相当到位:“黔、滇荒远,舆志多疏,此书于山川脉络,剖析详明,尤为有资考证。”
当代出版的不同版本的《徐霞客游记》,我列为案头必读的有三种,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的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白皮书)四卷本《徐霞客游记全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的三卷本《徐霞客游记》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的《徐霞客游记校注》(上下册)。
朱惠荣等自1976年起开始《游记》的整理工作,并得到北京图书馆的大力支持,于1985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简化字横排并加注释的《徐霞客游记校注》。校注本尽量保持乾隆四十一年徐镇初刻本(乾隆本)的面貌。《名山游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采用乾隆本为校点底本。《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粵西游日记》则以季梦良(会明)抄本为底本,再用乾隆本校正补充。并用各种抄本和印本参校,吸收各种版本的长处和近人研究成果,择善而从,有依据的改正,拿不准的存疑。附录部分的内容,则尽量收入叶廷甲刻本、丁文江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本补充的内容,新增的篇目则在篇末注明。
贵州版全译本采用原文与白话文相对照的形式,并加注释,译注者由朱惠荣等担任。这是目前为止文白对照本当中最优的版本,适合不同阶层的人士阅读,对《游记》的普及也起到了良好的推动和示范作用。全译本从1991年着手实施,同时参考了同期出版的台湾世界书局《徐霞客游记外编、补编》,鼎文书局《徐霞客游记》,以及台湾商务印书馆文渊阁藏四库全书的《游记》影印本(系两江总督采进“杨名时所重加编定者”)。全译本正文内不再用方括号,个别由整理者补的字,仍用圆括号标出;相应的译文亦如此,原文中小字夹注的译文,字体改同正文,但加方括号区别。注释包括难字词及历史背景、历史地理、人物、民族、名物、制度、宗教等方面,侧重古今对照。白话文翻译人员有:《名山游记》为李惠铨、文明元,《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为陈庆江,《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为李兴和,《滇游日记》一至七为文明元,《滇游日记》八为李惠铨、李兴和,《滇游日记》九至十三为李兴和。全译本未包括附编的诗文、题赠等。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游记》(上下册及附图)由著名地理教育家、历史地理学家褚绍唐和吴应寿共同整理、校点,该版本卷一上下、卷四下至卷十上以徐镇刻本(乾隆本)为底本;卷二至卷四上以季梦良抄本为底本。与校注本不同的是,该版将滇中花木记、随笔二则、盘江考、永昌志略、近腾诸彝说略、鸡山志目、鸡山志略、丽江纪略、法王缘起、江源考等多篇移入卷十下附编内。校勘主要对照徐建极抄本、陈泓精抄本、杨名宁抄本、叶景葵藏史夏隆序本、叶廷甲刻本、丁文江本、国学基本丛书本等多种抄本、印本。上下册卷首收录徐霞客像、手迹和季梦良、徐镇抄本书影及岩溶地貌等图片;各卷酌情选录了摘自《古今图书集成》、《康熙鸡足山志》等书籍内的插图,以供读者参考。附图即由褚绍唐、刘思源编绘的徐霞客旅行路线图,结集另为一册。
旅游路线图简述
朱惠荣的全译本、校注本及其所著《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一书均有徐霞客旅游路线图,仅全译本注明由戴顺德清绘,但都出现修改和变动。校注本和全译本有游名山路线图、闽游路线图、浙游路线图、江右游路线图、楚游路线图、粤西游路线图一(桂林府附近)、粤西游路线图二、粤西游路线图三、黔游路线图、滇游路线图一、滇游路线图二(云南府附近)、滇游路线图三、滇游路线图四等13幅;《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增加了粤东游路线图、东归路线图一、东归路线图二3幅。
校注本的路线图与《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的路线图基本接近,最大的区别是校注本为纯手工绘制上版,后者改用电脑重新制图并作了轻微删改、调整。图幅列于各卷之首,单色印制,比例尺分线段式和数字式两种,图幅外侧附图例,大致包括都城、布政司治、府治、散州(县治)、名山、河流、运河、旅游路线、考订路线等。全译本的路线图亦采用电脑清绘,取消了图例,对图内地名标注作了一些简化。
上古版的附图共39幅,褚绍唐主编,其图幅行政区划、疆界据明代建制绘出,除总图采用经纬网格及另列图例外,其余图幅均不用,以线段式比例尺表示里距;地名标注上凡徐霞客所至的主要地名,尽可能标明。惟图面过于拥挤处,则略加删节。同一地名《游记》前后写法不一致的,选取较多见的入图。图幅取四色印刷,无地形,其图例有省城驻所,府、直隶州、卫治,散州、县、所、司治所,村镇,关隘,桥梁,滩礁或津渡,河流,湖泊,运河,长城,今国界,明省级界,山脉,山峰、岩洞,温泉,山泉,名胜古迹,寺庙庵院,旅游路线,推测路线,来回路线等。
各图依次是游天台山图、游雁宕山图、游白岳黄山图、游武彝山图、游庐山图、游嵩山图、游太华山图、游太和山图、闽游路线图、游五台山恒山图、浙游路线图、江右游路线图(广信府至宜黄县)、江右游路线图(朱碧街至吉安府至艻子树下)、江右游路线图(武功山附近)、楚游路线图(艻子树下至衡州府)、楚游路线图(衡山)、楚游路线图(衡州府至永州府)、楚游路线图(道州至郴州)、粤西游路线图(全州至桂林府至阳朔县至永福县)、粤西游路线图(桂林府附近)、粤西游路线图(永福县至柳州府至融县至武宣县)、粤西游路线图(武宣县至郁林州至浔州府至黄花驿)、粤西游路线图(南宁府至下雷州)、粤西游路线图(南宁府至苏吉镇)、粤西游路线图(罗木堡至南丹州)、黔游路线图(丰宁上下司至贵阳府)、黔游路线图(贵阳府至亦资孔驿)、滇游路线图(广西府至黄草坝至曲靖府)、滇游路线图(曲靖府至云南府)、滇游路线图(云南府至晋宁州至安宁州至武定府)、滇游路线图(武定府至姚安府)、滇游路线图(姚安府至鸡足山)、滇游路线图(鸡足山至丽江府至鹤庆府至上关)、滇游路线图(大理府至水寨铺)、滇游路线图(永昌府附近)、滇游路线图(腾越州附近)、滇游路线图(顺宁府至蒙化府)、鸡足山图(摘自鸡足山志)。
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初版的《徐霞客旅行路线考察图集》是在褚绍唐的主持下,对《附图》作了较大的改动,按图集前言所述,197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在约请褚绍唐、吴应寿整理《游记》的同时,请褚绍唐、刘思源在1928年丁文江原编《徐霞客游记附图》的基础上,纠正一些错误,采用标准底图,编绘了39幅旅行路线图,即新版《游记》附图,但当时限于条件,未能实地踏勘,此图仍存在不少缺点,也未能概略地表示地形。1982年冬,《徐霞客游记》及《附图》责任编辑周宁霞和桂林市文联刘英到广西玉林、北流、容县等地踏勘徐霞客游踪,在逐一核定地名点的基础上,探索了重绘旅行路线图的途径;1983年5月,纪念徐霞客诞辰四百周年筹委会将《徐霞客旅行路线图》校核工作纳入纪念计划,委托编者主持其事,并首先得到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曹婉如研究员的支持,先为安排恒山、五台山、嵩山、华山等地徐霞客游踪的踏勘,历经三年,经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云南大学历史系、桂林岩溶地质研究所、桂林市文联、衡阳师专地理科等有关同志多方组织协作,或实地路勘、或提供洞穴资料及重绘图稿,交通部顾问潘琪同志更南北奔走,协同广西领导,为踏勘工作提供条件。正是在这样多方面支持协作的基础上得以在不太长的时期里,对1980年版《游记附图》作了比较全面的修订和重绘,中国地图出版社在图集的出版遇到困难的时刻,承担制图出版工作,使本图能圆满问世。
重行编绘的旅行路线图集,由原来的39幅,增为45幅,其中新增图幅有恒山、白岳山、九疑山、阳朔附近、滇游(一)及鸡足山等幅,正图之外,又增加了附图共25幅,并加注了解说。除总图及个别附图外,均采用等高线表示地形.地形底图则采用省地图集及各种大中比例尺地形图予以简化描绘。中图社的旅行路线图集是最好的一个本子,《游记》内提到的地名几乎都有标注,对于我们核定古今地名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参考书。
当然,其中相当一部分地名至今未能进行更深一层次的考证,如黔游路线图(一)的苴查村(疑在黑石关)、鸡公关(应为鸡公大寨附近)、羊角寨(疑为羊角脑)、嘉坑关(疑为匀独关),这些地名只见于《游记》中,加之徐霞客江浙口音有时候会产生误写的情形,都需要有志之士实地踏勘,以解疑惑。
注释:
①李先念同志为纪念徐霞客诞辰四百周年题词。
②清代学者潘次耕《徐霞客游记·序》。
③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④黄道周夫人蔡玉卿《读徐霞客游记诗》。
附朱惠荣《徐霞客游记》篇目题解(《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上篇及《徐霞客游记全译》)
游天台山日记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徐霞客到浙江旅游,先游洛伽山(普陀山),惜未见游记。以后循海南行,第一次游览天台山和雁宕山,同行者有僧人莲舟。《游天台山日记》就是他这次游天台山留下来的游记。
天台山在浙江天台县北,为我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徐霞客于三月的最末一天自宁海县城起行,四月初一日进人天台县境,四月初九日离开台山。他登华顶峰,观石梁飞瀑,欣赏断桥三曲瀑布及珠帘水,游寒岩、明岩、鸣玉涧,跳览琼台、双阑,登赤城,沿途到了天封、万年、国清、方广诸寺。“泉声山色,往复创变”,“攒峦夹翠,涉目成赏"。多姿多彩的景色使徐霞客倾倒。“几不欲卧”,“喜不成寐”,反映出他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这篇游记清丽感人的描述,把我们带进了天台胜景。文中指出:“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这是徐霞客早年地理考察的重要结论,他已注意到地形、气候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游雁宕山日记
《游雁宕山日记》是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徐霞客第一次游雁宕山的游记。
雁宕山今作雁荡山,在浙江乐清县,为我国著名风景名胜区。徐霞客游天台山后,从黄岩进人雁山。四月十一日登灵峰洞,十二日游灵岩,盛赞龙鼻洞和天聪洞的奇绝,十三日观赏大龙漱飞瀑,至此,雁山三绝皆被霞客游通。十四日,徐霞客又翻山越岭,冒着生命危险寻找雁湖,用足布“悬崖垂空而下,“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复续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显示了他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十五日告别雁山,往乐清县城。雁宕山面积宽广,景色多样。《游记》用清新简洁的笔法,全面铺叙了众多景点的布局,胜景纷陈,丰富而不杂乱,反映出徐霞客在写景方面的高超技巧。
游白岳山日记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徐霞客出游今安徽、福建的白岳山、黄山、武彝山。《游白岳山日记》是徐霞客这次游白岳山的日记。
白岳山即今齐云山,在安徽休宁县。这年正月二十六日,徐霞客出休宁县西门,至二月初一日皆在白岳山。先游览东部的齐云岩景区,历天门、珠帘水、榔梅庵、太素宫、文昌阁、舍身崖诸胜,并眺览三姑峰、五老峰、紫霄崖。后经西天门、双溪街游览了西部的石桥岩景区,观石桥飞虹、龙涎泉,登棋盘石,游观音岩,寻龙井。在山上阻雪数日,冰、雪、霰、雾迭现,为这次旅游增添了情趣,霞客均有生动的描绘。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徐霞客重游白岳山,但未见游记。
游黄山日记
《游黄山日记》是徐霞客第一次登黄山的游记。
黄山在今安徽省南部,为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徐霞客游白岳山后,于二月初三日到汤口。在黄山九天,浴汤池后从南往北登山,历样符寺、慈光寺、天门,登平天缸、狮子峰,游狮子林、接引岸,直到松谷庵。由原路下山,十一日出汤口。
徐霞客游黄山时,大雪已封山三月,游兴不为所阻。“柳插天,足趾及腮,而登石倾侧i蚜,兀兀欲动。““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从行者俱循此法得度。“沿途他详记气象变化;应用比较方法抓住每个山川景物的特点;留心观察黄山奇松,正确闸明了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最后详析了黄山周围各水的源流。
游武彝山日记
《游武彝山日记》是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徐霞客游武山的游记。
武彝山又作武夷山,在福建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徐霞客游白岳山、黄山后,于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游武彝山。先溯九曲溪舟行,抵六曲,登陆上大隐屏、天游峰,往西游小桃源、鼓子岩、灵峰,至狮子岩乘舟由九曲顺流下,至四曲登南岸,觅大藏、小藏诸峰,复舟行至一曲水光石,登陆游会真观、换骨岩、水帘洞、杜辖岩等,至赤石街下舟返崇安。此行以舟行为主,舟上观,陆上探,巧妙安排,水陆兼顾,尽兴游赏。徐霞客此行不但寻幽揽胜,而且记录了船棺葬、张仙遗蜕、徐仙遗蜕、紫阳书院、御茶园等武彝山区的文物古迹。
游庐山日记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徐霞客溯长江水行,在九江登陆,游今江西、安徽境内的庐山、白岳山、黄山、九华山。《游庐山日记》是他这次游庐山留下来的游记。
庐山在江西省北部,为我国著名风景名胜区。徐霞客于八月十八日到九江,次日从北麓登山,同游者有族兄雷门、白夫。二十三日从南麓的开先寺别庐山。在山上五日,游遍各主要胜景。为历险探奇,他舍大道不走,取道石门涧,攀百丈梯到天池,“上攀下蹑,穷则挽藤,藤绝置木梯以上”;为登庐山绝顶汉阳峰,“攀茅拉棘”;为考察三叠泉,“从涧中乱石行,圆者滑足,尖者刺履,如是三里”。他两游石门,绕路遍历五老峰,对很多胜景,往往从不同角度反复观赏,务求“全收其胜”。徐霞客旅游探险的精神和精细考察的方法,令人们叹为观止!
游黄山日记后
《游黄山日记后》是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徐霞客重游黄山的游记。
这年徐霞客游庐山和白岳山后,于九月初四日由汤口上山,仍从南往北经珠砂庵、石门、文殊院、平天缸、石笋缸,至狮子林,折往东南观牌楼石,登仙灯洞,过丞相原、九龙潭,初六日经苦竹滩向太平县(在今黄山市区北部)。后来往北就近游九华山,惜未见游记。
徐霞客此行勇敢地登上了天都峰和莲花峰,详记了他历险登顶的经过。天都、莲花两峰的高低,旧时向无定论,诸书多谓天都高于莲花。徐霞客通过自己的考察,明确指出莲花峰是黄山的最高峰,与今天测量的结果完全一致。
游九鲤湖日记
《游九鲤湖日记》是泰昌元年(1620年)徐霞客游江郎山、九鲤湖、石竹山的游记。
徐霞客于这年五月初六日起程,同行者为族叔芳若,途经浙江、福建两省,共用了63天。五月二十三日过浙江江山县,从远到近,“移步换形",详细欣赏了江郎山。六月初八、初九两天,游福建仙游县九鲤湖。六月十一日游福建福清县的石竹山。三处胜景各具特点,《游记》的描述亦各不相同。对江郎山的描写,重在形的变化:石竹山则写山上景物;对九鲤湖,则浓墨重彩,情景交融,详细描绘水瀑的变化。徐霞客赞美九鲤湖“微体皆具”,集中了各式瀑布的特点,《游九鲤湖日记》也成为描写瀑布的名篇。
游嵩山日记
天启三年(1623年)徐霞客北游嵩山、华山、太和山。《游嵩山日记》是徐霞客在河南嵩山一带旅行的游记。
徐霞客于二月初一日离家,陆行经徐州、开封等地。十九日至郑州黄宗店,参观圣僧池,后过密县(今新密市)游天仙院。二十日进人登封县境,二十四日离开少林寺,在嵩山历时五天。二十五日至洛阳伊阙,参观龙门石窟。
嵩山为五岳之首,历史遗存遍布。徐霞客以浓厚的兴趣参观了岳庙、嵩阳宫、崇福宫、启母石、少林寺、初祖洞等,《游嵩山日记》是徐霞客名山游记中记录文物古迹最多的篇章。我国北方缺水,徐霞客对沿途的环境状况尤为关注,对石淙、卢岩瀑布、龙潭沟等备加称赞。他登太室绝顶后,选择了最险的路线,“目不使旁瞬,足不容求息”,滑溜下山。他勇攀少室绝顶,遇“斩绝不可度"的地方,则“解衣从之”。他是一位不畏艰险的旅游探险家。
游太华山日记
《游太华山日记》是天启三年(1623年)徐霞客游太华山在陕西境内沿途的游记。
徐霞客于二月的最末一天进人潼关,到华山北麓的西岳庙,三月初三日下华山,过华阴县。初四日进人洛南县境。初七日至龙驹寨,从此取丹江水路,初十日出陕西界。
太华山即今华山,为五岳之一的西岳,以险绝著称。徐霞客经玉泉院、莎罗宫、青柯坪,历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苍龙岭等险道,游遍华山顶上五峰,对华山的形势和景物作了准确的描述。该篇虽名(游太华山日记》,但所记不止华山一地一景。这是徐霞客第一次逐日完整记述一个省的游程,他已不局限于旅游名山,开始了系统观察自然和描述自然。该篇记载了陕西东南部的山形地貌、水道源流、州县辖境、水陆交通、关隘险阻,兼及作物、花果等,内容丰富,文字洗练,记述准确。
游太和山日记
《游太和山日记》是天启三年(1623年)徐霞客游太和山留下来的游记。
太和山即武当山,在今湖北丹江口市。徐霞客于三月十一日进人湖广境,十二日往南抵均州,十三日登山,沿途游遇真宫、紫霄宫、南岩、太和宫、五龙宫,览滴水、仙侣、凌虚诸岩,登绝顶天柱峰金顶,十五日下山,仍返至北麓草店。以后越二十四日,取汉水、长江舟行,于四月初九日抵家,结束了这次河南、陕西、湖北的长途旅行。
徐霞客不但记录了受到明代皇室尊崇的宫观建筑“规制宏整”,也揭露统治者“需索香金,不啻御夺"的行为。他对山上植被保存完好印象深刻,对珍稀树种榔梅更有详尽的记述。他把嵩山、华山、太和山地区的植被和气候进行对比,指出不同地域植被的水平差异、平原山地间植被的垂直差异及社会因素对森林保护的影响,从各方面探讨“山谷川原,候同气异"的道理。
闽游日记前
徐霞客曾五次游福建。第一次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见《游武彝山日记》。第二次为泰昌元年(1620年),见《游九鲤湖日记》。第三次为崇祯元年(1628年),先游福建,后到广东游罗浮山,见《闽游日记前》。第四次为崇祯三年(1630年),见《闽游日记后》。第五次为崇祯六年(1633年),仅见黄道周的诗文,游程不详。
《闽游日记前》是徐霞客第三次游福建的旅游日记。崇祯元年(1628年)二月二十日离家,三月十二日登丹枫岭入福建界。至浦城游金斗山,以后取水路船行,经建宁(今建瓯市)至延平(今南平市)登陆,绕道顺昌、将乐、永安,游玉华洞。又从宁洋下舟,过华封后舍舟逾岭,复水陆兼程到漳州,四月初五日至南靖。
徐霞客系统考察了福建各主要水道的急缓、水量和通航情况,得出“程愈迫则流愈急”、“其高既均,而入海则减,雷轰入地之险”也愈烈的结论。他注意考察省县的境域范围,肯定了以分水岭为界的原则,“随山奠川,固当如此建置”。他还记录了“闽中以雪为奇,得之春末为尤奇”,“泉、兴海盗为梗”等明末的气候异常和社会问题。
闽游日记后
《闽游日记后》是徐霞客第四次游福建的游记。
徐霞客于崇祯三年(1630年)七月十七日启行,三十日过江山青湖,舍舟登陆。八月初二日入福建浦城,十九日抵漳州。这次旅游路线基本与第三次游闽的一致,只是南平至永安段从沙溪船行。这次新游览的景点有浙江、福建间的浮盖山,游白花岩、龙洞,登浮盖绝顶。在永安游桃源涧,盛赞“一线天"之奇。过华封,沿流穷九龙江石滩最险处。这些风景藏在深山,很难探历。“余闻白花岩益喜,即迂道且趋之,况其近也!““此峡中最险处,自念前以雨阻不能达,今奈何交臂失之?"徐霞客的探险精神跃然纸上。两次游闽虽路线相同,但前后详略互补,重点突出,不重复累赘。
游天台山日记后
崇祯五年(1632年)徐霞客到浙江,又两次游天台山和雁宕山,同游者有族兄徐仲昭。《游天台山日记后》是徐霞客第二次和第三次游天台山的游记。
徐霞客于这年三月十四日从宁海西行,踏上入台山的大道。重游天台山,兴致仍很浓,头天晚上登华顶赏月,“归寺已更余”,第二天五鼓又登顶观日出,“衣履尽湿,还,炙衣寺中”。这次补游了过去未到的大悲寺、高明寺、石笋及螺蛳潭。二十日,游毕抵天台县城。
徐霞客游雁宕山后,第三次游天台山。四月十六日从天台县城北上,游中岩、桐柏宫,登琼台观仙人座,十七日经坪头潭,游寒岩、明岩、鹊桥、龙须洞、灵芝石等胜景,“尽天台以西之胜”。十八日往北游桃源,“冒雨拨棘而上”,于丛莽中寻层瀑,游秀溪,入万年寺,以后北经会墅、斑竹出境。至此,徐霞客搜览天台胜景殆尽。他自己回忆说:二十年前“未深穷其窟奥”,至今“高深俱无遗胜矣”通过反复考察,梳理了天台山一带的水系,为我们保留了徐霞客地理考察的成果。
游雁宕山日记后
崇祯五年(1632年)三月二十一日至四月十五日,徐霞客第二次游雁宕山,但无详记。四月二十八日至五月初八日第三次游雁宕山。《游雁宕山日记后》就是徐霞客第三次游雁宕山的游记。
这次由于时间充裕,徐霞客游遍了雁山诸胜。他考察了天聪洞,登山脊得睹鹿群,冒雨穷南阁,到了雁山北麓的显圣门景区。为了细搜详索,“梯木俱穷,则引绳揉树”,无处着足,“辄垂藤下",有时冒雨,“衣履沾透”。他终于找到了避处西隅的雁湖,搞清雁湖的水“皆与大龙湫风马牛无及,订正了《明一统志》的错误。他详析了雁宕山地区的山水大势,把雁宕山分为东外谷、东内谷、西内谷、西外谷、北谷、南阁、北阁等部分。
游五台山日记
崇祯六年(1633年)徐霞客北上入都,以后到山西游五台山和恒山,绕了一圈返回北京。《游五台山日记》就是这年徐霞客游五台山留下来的游记。
五台山在山西省五台与繁峙两县间,为我国佛教名山。徐霞客于七月二十八日离开北京,途经保定,八月初四日过阜平县,初五日进入山西界。五台山的范围较大,各台间的距离也较远。徐霞客用四天时间,游遍南、西、中、北四台。他详记了山川大势,山中特殊的气候,“非神力不能运”的建筑,“天花菜”等特产。他记录了形状特殊的清凉石,终年不化的“万年冰”,由于季节性的冰冻与解冻交替作用而形成的“龙翻石”,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地貌学资料。
游恒山日记
《游恒山日记》是崇祯六年(1633年)徐霞客旅游恒山的游记。
恒山在今山西浑源县,明代列为五岳之一的北岳。徐霞客八月初八日离五台山赴恒山,初九日入浑源州境,初十日游龙山及悬空寺,十一日登恒山绝顶,返途北至浑源州。徐霞客在旅途中观察细致,描述详尽。他详析了龙泉、五台、恒山一带山势雁形排列的特点及缓峭高低、土石变化。他指出“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概括了植物与坡向、地表组成物质的关系。他记述了关隘形势及交通路线,从阁道遗迹探寻水位的变化,还重视浑源煤田的采掘情况。
浙游日记
崇祯九年(1636年)年届50的徐霞客踏上旅途,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也是最壮烈的一次“万里遐征”,同行者有静闻和尚,还有仆人顾行和王二。《浙游日记》就是记录他这次旅游和地理考察的最初一段路程的游记,包括南直隶和浙江省。
这段游程主要取水路。九月十九日,徐霞客乘醉放舟,行色壮豪。为了与徐仲昭、王孝先、王忠纫、陈含晖、陈继儒等友人唔别并筹备这次旅行,取“东迁之道”,途经无锡县、苏州府、昆山县(皆在今江苏省境),又经青浦县到佘山(今皆属上海市),“至是为西行之始”。以后进入浙江境,经西塘、王江泾、乌镇、连市、新市、塘栖等到杭州府。又西到余杭县弃舟步行,经临安县、新城县(今富阳县西境),本想考察浙西山区的淳安等县。但王二逃走,霞客“不便于陆”,只得“仍就水道”,在唐家拱下舟,顺分水江东下,至桐庐县往南转溯富春江,又经严州府(今建德县)、兰溪县、金华府,转西经龙游县、衢州府,十月十六日抵常山县西境。
浙江省是徐霞客多次旅游过的地方,这次霞客虽为途经赶路,仍游兴甚浓。在杭州登宝石山颠,游飞来峰及灵隐寺附近诸名胜,在富阳游览了洞山,在金华畅游了北山诸洞,在兰溪又游了六洞山。沿途山清水秀、风光明丽的景色,在《徐霞客游记》中多有记述。
江右游日记
《江右游日记》是徐霞客旅游江西省的游记。
崇祯九年(1636年)十月十七日,徐霞客进入江西玉山县。往西经广信府(今上饶市)及铅山、弋阳、贵溪、金溪等县,到建昌府(今南城县)后,在新城(今黎川县)、南丰县境转了一圈。又从建昌府出发,往西经宜黄、乐安、永丰、吉水等县到吉安府,再西经永新县,于崇祯十年(1637年)正月初十日进入湖南。
当年徐霞客在江西所经多数府县都通舟楫,为了寻胜探幽,他却往往弃舟步行。途中曾“骤发脓疮,行动俱妨”,有时又足痛。在赣江上,遇棍徒洗劫舟船,险些把他的行李抢走。但江西人热情好客,每见霞客徘徊路口,即主动招待歇宿,建昌的夏调御,在吉安为官的徐复生,都给了他热情帮助。
徐霞客沿途游览了叫岩、龟峰、龙虎山、上清街、麻姑山、仙岩、石蛋、青原寺、梅田洞等风景名胜,又勇攀会仙峰、军峰山、武功山绝顶,遍游武功山一带的香炉峰、石城洞、石门寺诸名胜。《江右游日记》把他对江西省名山胜景的热爱带给了读者,令人神往。徐霞客慕江西省人物之盛,沿途访名人旧居及遗踪,“凭吊久之",专程访张宗琏后裔,觅寓并赞赏著名的白鹭书院。
楚游日记
《楚游日记》是徐霞客旅游湖南省的游记。
崇祯十年(1637年)正月十一日,徐霞客自艻子树下西行,途经茶陵州、攸县、衡山县到衡州府(今衡阳市)。又经祁阳县、永州府、道州、江华县、蓝山县、临武县、宜章县、郴州、永兴县、耒阳县,在湘南游了一圈,回到衡州府。再西溯湘江,于闰四月初七日进入广西。
徐霞客在湖南境多取水路,但水行同样危险。在湘江遇盗,行囊被焚劫无遗,连穿的衣服都没有,静闻、顾行都受伤。友人劝霞客返乡,他坚决表示“不欲变余去志",回衡阳重筹游资,继续旅行。那几天遇盗的日记,写得悲凉凄婉,是真实生活熔铸的散文名篇。在茶陵他登云阳山,从山上“坠壑滚崖”,“挂石投崖,悬藤倒柯,坠空者数层";又勇钻当地人不敢进的麻叶洞,被村民们视为神异。这些都反映出徐霞客攀高探胜的决心和勇气。
徐霞客从小就怀有游遍五岳的壮志,在湖南游历南岳衡山各景,完成了他的夙愿。他风餐露宿游九疑山,探寻有关舜的遗述,并到三分石考察潇水源。在祁阳、永州、道州一带,他带病探寻元结、柳宗元等先贤的遗踪。徐霞客在衡阳停留的时间最长,对那里的寺庵、园林、街市记载特详。明末阶级矛盾突出,湖南也不例外,霞客在旅游途中多有记载。
粵西游日记一
《粤西游日记一》是徐霞客旅游广西东北部的游记。
崇祯十年(1637年)闰四月初八日,徐霞客从黄沙铺向西南行,途经全州、兴安县,游柳山和湘山寺,登金宝鼎,探湘江源,考察灵渠运河和严关。二十八日至桂林府。
“桂林山水甲天下"。徐霞客在桂林近一个半月,徜徉在青山绿水间,游遍桂林四周的虞山、叠彩山、伏波山、七星岩、隐山、雉岩、南溪山、崖头山、荷叶山、刘岩山、象鼻山、穿山、龙隐岩、屏风岩、中隐山、侯山、牛角岩、狮子岩等。远者又东北攀登桂林的最高峰尧山,过靖江王墓群;东南畅游漓江山水,考察阳朔附近的龙洞、来仙洞、读书岩、白鹤山,登富教山,对“碧莲玉笋世界”倍加赞美。霞客游桂林诸山的兴趣甚浓,曾两探七星岩,三上雉山;多次要求登独秀峰,因该峰处王城禁地,未能如愿,成为终身遗憾。300多年前徐霞客对桂林附近60多个岩洞的全面考察和对各洞内部形态准确生动的描述,被国内外学术界叹为观止。桂林是今本《徐霞客游记》记载最详的大城,记述了府城、王城、衙署、街市的布局,大量碑刻文物的位置、内容和作者,礼忏、演剧、端阳、拓碑、饮食、水灾等社会生活,展现了一幅明末桂林城市生活的生动图景。
六月初十日,徐霞客离开桂林,沿途游琴潭岩、荔枝岩、牛洞、上岩等。十一日到苏桥,“遂与桂山别”。
粤西游日记二
《粤西游日记二》是徐霞客旅游广西北部及东南部的日记。
崇祯十年(1637年)六月十二日徐霞客登舟,经永福县、洛容县(在今鹿寨县西南部)至柳州府,又往北经柳城县至融县(今融水苗族自治县)。返柳州,继续南下,过象州及武宣县,到浔州府(今桂平市)。从陆路往郁林州(今玉林市)、北流县、容县绕了一圈,回浔州府。再取郁江水行,经贵县(今贵港市)、横州、永淳县(在今横县西境),八月二十三日抵南宁府。以后皆在南宁,但日记缺佚,整理者季梦良在乱帙中仅找到九月初九日登罗秀山一则。
这是徐霞客万里遐征中又一段最困难的时期。静闻、顾行在临离桂林时都生了病,“奄奄垂毙”。霞客“因两病人僵卧两处,忧心忡忡,进退未知所适从”,既要照顾病人,又坚持地理考察和旅游。徐霞客在柳州游立鱼山,谒柳侯庙,凭吊柳宗元遗迹。在融水畅游真仙岩;从巨蟒身上跨过,或坐在木盆中浮水钻洞;为了搜览碑刻,梯滑人坠,“眉膝皆损”。过大藤峡,考察农民起义军利用过的险要地形。游勾漏、白石、都桥三山,考订葛洪行踪。游宝华山,
访建文皇帝遗迹。沿途重视有关水道的考察,深人进行各地喀斯特地貌的比较研究,也记录了“流贼"活动的情况,为地理学和历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粤西游日记三
《粤西游日记三》是徐霞客旅游广西西南部的游记。
崇祯十年(1637年)九月二十二日,徐霞客从南宁乘舟,取左江经新宁州(今扶绥县)达太平府(今崇左县)。幸友人滕肯堂为之争得马符,自此始骑行或乘肩與。往西北经太平、安平、恩城、下雷等州(皆在今大新县境),转东北经龙英、向武、镇远、结伦等州(皆在今天等县境),又经都结州(在今隆安县西境)、隆安县,循右江西岸;于十二月初十日返南宁。
这一带日温差大,气候恶劣,外地人很难适应。徐霞客“卧破站中,如濯冰壶”,时而腹痛,时而疮病呻吟;顾行又中瘴气。在这种条件下,徐霞客旅游考察的兴致仍很浓,有时为了探历奇景,竟“三误三返”而不悔。沿途游犀牛洞、碧云洞、白云岩、观音岩,考察龙井、壶关、飘岩。后至向武,州官黄绍伦盛情款待,畅游百感岩诸洞,称赞这些美丽山水“洵神仙之境,首于土界得之,转觉神州凡俗矣!”左右江流域是明王朝的土司统治区,徐霞客对这一带的山川地貌、土司的明争暗斗、当地的生产生活、土特产品都作了详细记录。徐霞客经过时正值交彝侵扰边境,他耳闻目睹交彝的种种暴行,义愤填膺,充满爱国御侮的激情,对众人高呼守土卫国的口号:“守险出奇,当以并力创御为上着。“霞客离开南宁时,静闻病危,两天三次与静闻告别,“别时已恐无时见,几度临行未肯行”,后得知静闻去世,悲伤已极,有关诀别的事写得情深意切,真挚感人。
粤西游日记四
《粤西游日记四》是徐霞客旅游广西西北部的游记。
崇祯十年(1637年)十二月十一日至十八日,徐霞客在南宁府带病和恶人打交道,为静闻办后事。十九日携静闻骨灰离开南宁,北出昆仑关,经南丹卫治三里城(在今上林县境),抵庆远府(今宜州市)。转往西北,经河池州,南丹州,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三月二十七日出广西境。沿途所经多壮族或瑶族聚居区。
当时桂西北被视为“盗贼薮”,霞客幸得友人帮助,携带官府的马符上路,多骑行或乘竹肩舆。途中,霞客曾发病卧床数日,后来脚又被草鞋打破,但仍坚持旅游。在三里城,得到参戎陆万里盛情款待,停50天,通游附近各风景胜地,如韦龟岩、独山岩、小独山、青狮岩、白崖堡岩洞、琴水岩、佛子岭诸岩。在庆远府逗留23天,游会仙山诸洞、龙隐岩、九龙洞、三门岩、观岩,登多灵山。经河池州游狮子洞、北山。《徐霞客游记》辨证考订了昆仑关和古漏关,记载了沿途的土司和卫所情况,土特名产和南丹锡矿。经过八寨一带时,多次提到“皆贼踞为巢”,“俱为八寨余孽所踞”,“俱贼村矣”,透露出明末阶级矛盾激化的情况。
黔游日记一
《黔游日记一》是徐霞客旅游贵州省盘江以东的游记。
徐霞客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三月二十七日到贵州下司。往北行经独山州、都匀府、麻哈州(今麻江县)、平越卫(今福泉县),再转西经新添卫(今贵定县)、龙里卫到贵阳府。以后从贵阳往南,绕道广顺州(今长顺县)游白云山。还过平坝卫,又西经安顺府、镇宁州、关索岭所(今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四月二十四日抵北盘江东侧的永宁。沿途经过布依族、苗族、仡佬族等民族聚居区。
徐霞客这一段旅程十分艰苦。在下司,“无茅无饭而卧”。在上司境,被四个持镖负弩的人夹持,“然入其吻而不下咽”。在麻哈州,傲慢的担夫用凳子砸伤霞客的脚,他只能竭蹶而行。在狗场堡附近,担夫盗窃藏在盐筒中的路费逃走,霞客只得和顾仆共抬着行李,一前一后,举步维艰。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徐霞客沿途游览了杨宝山、古佛洞、白云山、双明洞、白水河等胜景。白水河瀑布即今黄果树瀑布,为我国最大的瀑布。徐霞客尽情欣赏黄果树瀑布的雄奇景色,从不同角度描绘了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倾注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成为游记名篇。游白云山的日记不但描写了“幽旷交擅”的大自然景色,还记录了大量与明代建文皇帝有关的古迹和传说。都匀梦遇山和福泉县,很多古迹与张三丰的传说有关。游关岭县的日记,记录了有关关索的遗迹。《游记》为我们展示了贵州省风景名胜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反映了明末贵州的社会生活。
黔游日记二
《黔游日记二》是徐霞客旅游贵州省西部的游记。
崇祯十一年(1638年)四月二十五日徐霞客过盘江桥,往西经安南卫(今晴隆县)、新兴所(今普安县)和普安州(今盘县),沿途有些是彝族聚居区。五月初九日到达贵州的最后一站亦字孔驿。所游路线大体与今滇黔公路一致。
这一带山高水深,景色奇丽。徐霞客详细考察了北盘江上的铁索桥,游览了晴隆威山的三明洞、普安的观音洞、盘县的碧云洞和丹霞山,对这些风景名胜作了生动详尽的描述。在贵州西部,徐霞客认真考察南北盘江的源流,指出盘县西部的小洞岭虽为南北盘江的分水岭,但岭东亦字孔、火烧铺之水非北盘江源,岭西明月所往南流之水也非南盘江源。在贵州最后的时日,徐霞客被旅店主人窃去钱物,为觅夫又担搁了五天,还遭恶主索价刁难。霞客感叹至极:“余以万里一身,脱其虎口,亦幸矣!“
滇游日记一
《滇游日记一》为徐霞客入滇后最初87天的游记,可惜在清顺治二年(1645年)江阴守城的变乱岁月毁于火。
徐霞客的这一段游踪,从散见于《徐霞客游记》的其他部分可以大致获悉。崇祯十一年(1638年)五月初十日从滇南胜境关进入云南,过平夷卫(今富源县)、交水(今沾益县),以后折往南沿南盘江以船行为主,到了曲靖府、越州卫(今曲靖市越州)和陆凉州(今陆良县),沿途初浴石堡温泉,游览陆凉西部的石门(今乃古石林)胜景,再经嵩明州南境的杨林,达云南府城(今昆明市)。在昆明畅游太华山,写成《游太华山记》和《滇中花木记》。以后从滇池东岸往南,经呈贡、晋宁、江川等州县,到通海县游秀山,再南达临安府(今建水县),随流考察泸江源。七月十五日在石屏度过。从石屏东返,八月初一日游建水颜洞,写《游颜洞记)。继续往东到阿迷州(今开远市),转北经弥勒州达广西府(今泸西县),途中写成《随笔二则》。
徐霞客在滇东、滇南的旅游路线,主要是围绕探珠江源安排的。这一带奇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了他,据最初整理原稿的季会明说:“此册正入滇之始,奇遇胜游,多在其中。“经过后人多方搜求,保存至今的有四篇。西山是滇池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点,徐霞客不但游遍山腰诸寺,还下到山麓探金线泉,上攀绝顶美女峰。《游太华山记》成为记西山胜景最全面的游记名篇。云南四季鲜花不断,《滇中花木记》对云南名花给以很高的评价。《游颜洞记》不但描述了颜洞的奇美,也反映了徐霞客不畏险阻的精神,至今很多人还无法亲履其境。《随笔二则》是徐霞客调查访问的札记,记黔国公沐氏的暴虐和土司普名胜为乱滇南的始末,流露出霞客对土司的痛恨和对朝政的指斥,很多材料为他书所无,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滇游日记二
《滇游日记二》是徐霞客旅游云南省东部和贵州省西南部的游记续编。
崇祯十一年(1638年)八月初七日,徐霞客在广西府(今泸西县)。以后,随流考察南盘江,往东北经师宗州、罗平州,到了贵州的黄草坝(今贵州兴义市)。八月二十九日复入云南。
霞客这一段旅途仍很难苦。山深人少,土匪横行,淫雨不断,经常只能喝稀饭、盖秧被。从泸西到师宗,“皆荒茅沮洳”,寂无一人,踯躅昏黑中,不敢作声,唯恐匪人闻声而出。深夜到师宗,城门早闭,几乎住处都找不到。过白蜡山,只得在山头与营兵同住,“茅舍如蜗,上漏下湿,人畜杂处”,连洗脚水都难得到。在江底,受摆渡者索价,受店主人欺侮。徐霞客不为艰难困苦所阻,游览了风景名胜泸源洞(今阿庐古洞),完成了对南盘江下游的追踪考察,也完成了对我国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区的考察和区内广西、贵州、云南的比较研究。还对所经各府、州、营、堡进行综合比较,提出并论证了黄草坝的重要地位。徐霞客沿途目睹土司残害州县的暴行,思想震憾,喊出了控诉土司制度的心声:“土司糜烂人民,乃其本性,而紊及朝廷之封疆,不可长也。诸彝种之苦于土司糜烂,真是痛心疾首。”
滇游日记三
《滇游日记三》是徐霞客在云南省东部旅游的最后一部分游记。
崇祯十一年(1638年)九月初一日,徐霞客从云南东界今富源县的笔冲起程,途经亦佐县(今富源县南境)、曲靖府、交水(今沾益县)、寻甸府、嵩明州,二十九日达昆明东北郊的三家村。
徐霞客用了一个月横穿滇东,其中有些是“莽不解语”的彝族聚居区。为了尽量与原来走过的路不重复,多取间道小径或人迹罕至的山区,途中险些遇上剥衣杀人的盗贼。又逢雨季,路烂泥滑,行走困难。霞客沿途洗沐了石堡温泉,游览了东山寺、宗镜寺、法界寺。当时翠峰山寺庵最盛,在翠峰山停留的时间也最长。他对曲靖、沾益、寻甸、嵩明、邵甸等府州县的历史沿革、城池变迁、地理环境、土司状况等记载尤详。徐霞客还考察了车湖、嘉丽泽等高原湖泊及滇池的主要水源――盘龙江源。最大的收获是完成了探寻南北盘江源流的宿愿,写成科学名篇《盘江考》。通过大量实地考察写就的《盘江考》,要比一般仅从文献考证高出一筹。
滇游日记四
《滇游日记四》是徐霞客旅游云南府和武定府的游记。
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月初一日,徐霞客第二次来到昆明。这里是云南省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徐霞客结交了唐大来、吴方生、阮仁吾、唐玄鹤、张调治、张石夫、周恭先、金公趾、马云客、阮玉湾、阮穆声等一批滇中名士,得到他们的盛情款待,生活十分惬意。滇池是我国著名的淡水湖之一,山光水色冠绝于世。徐霞客环滇池畅游了一周,从昆明南郊的南坝乘船,横波滇池,到安江上岸,再绕经晋宁、昆阳、安宁等州,取草海湖堤,从西郊的夏家窑和土堆回城,沿途游览了白鱼口、天女城、金沙寺、石将军、牛恋石、龙王堂、石城、安宁温泉、曹溪寺、进耳寺、棋盘山等,以后又游了西北郊的筇竹寺、海源寺上洞和中洞、妙高寺、沙朗天生桥、富民河上洞。
十一月十一日,霞客抵达武定府。此后十九日的日记缺。据随行的仆人证实,这段时间霞客曾“遍阅武定诸名胜”。在武定游狮子山,特别是山上与建文皇帝传闻有关的正续寺。以后到元谋县登雷应山,“见活佛,为作碑记”。霞客不走通往滇西的大道,而北迂取道武定、元谋,主要目的就是追踪考察长江源头金沙江。在元谋,他北到姜驿,“穷金沙江”,亲眼见到了日夜思念的金沙江。
滇游日记五
《滇游日记五》是徐霞客赴云南西部的最初一段旅程的游记。
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二月初,徐霞客在元谋县官庄茶房,久难成行,顾行病弱,又难找旅伴,天天靠僧人化缘供食。初六日起行,往西经仡佬族村寨及大舌甸、水井屯、仓屯桥等村到大姚县,折往南经龙岗卫到姚安府,再西南经弥兴、普淜、云南驿到洱海卫(今祥云县),转往北经宾川州的宾居、州城附近及牛井,二十二日抵鸡足山,寓悉檀寺。
这一带名胜古迹较多,徐霞客得以尽情游览。在大姚游妙峰山德云寺,并写《宿妙峰山》诗。在姚安游活佛寺、青莲庵。在祥云游水目山,考察清华洞,登九鼎山。徐霞客正赶上一年一度人们登鸡足山进香的机会,那几天他在鸡足山登绝顶观日出,就浴人工烧砌的汤池,游朝山的街子,观朝山者“彻夜荧然不绝"的火光,欣赏人间难得的胜景,感叹“度除夕于万峰深处,此一宵胜人间千百宵!”徐霞客遵静闻遗愿,把他从千里之外历尽艰辛带来的静闻骨灰妥善安葬在鸡足山,成为人们称道的友谊的典范。
滇游日记六
《滇游日记六》是徐霞客旅游云南西北部的游记。
崇祯十二年(1639年)正月,徐霞客游遍鸡足山上各风景胜迹,考察山形地貌,遍搜山中的清泉、悬瀑、陡崖、奇树、静室,了解诸寺缘起,抄录碑刻,寻访遗迹,还记载了正月十五观灯、人工喷泉、架桥渡水、山中建筑特点及僧侣饮食、论经、养花、赴斋、祭扫等生活情态。明末是鸡足山发展的鼎盛时期,《徐霞客游记》从动态反映鸡足山的盛况,对鸡足山所作的全面、详尽的记录,比之于志书更加生动感人,是研究明代佛教名山的典型资料。
徐霞客接受丽江府土官木增的邀请,于正月二十二日离开鸡足山赴丽江。途经中所屯、北衙、西邑、松桧、辛屯、冯密等,从南往北,游屐纵贯鹤庆府。沿途游腰龙洞、鸡鸣寺,探龙珠山的石穴,考察了南新和北衙的银矿。往北再经七和,过邱塘关,二十五日抵丽江府。二十九日,木增迎徐霞客移居解脱林。
滇游日记七
《滇游日记七》是徐霞客旅游云南西北部的游记续篇。
崇祯十二年(1639年)二月的最初十天,徐霞客在丽江受到木增的盛情款待,设宴“大肴八十品",馈赠奇点酒果,让他游象鼻水,到木家院欣赏巨山茶。这段时间,他为木增的《云邁淡墨集》整理编校,为《山中逸趣集》写跋,为木增的儿子写范文、评文章,又为木增推荐名士,圆满完成了一位中原文化使者和木氏家塾名师的任务,为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连宵篝灯,丙夜始寝”,不辞辛劳。《徐霞客游记》的有关篇章,真实记录了明末丽江纳西族聚居区的气候、风光、物产、生活、礼仪和民族关系。
二月十一日,徐霞客离开丽江南下,途经鹤庆,游青玄洞,并考察了鹤庆的龙潭群。再往西经汝南哨、山塍塘,十四日抵剑川州。徐霞客在剑川遍游金华山上的土主庙、天王石、玉皇阁、三清阁、玉虚亭、崖门诸胜;勇攀莽歌岭,观玉皇阁及山顶摩崖;以后又游石宝山的宝相寺。十八日抵浪穹县(今洱源县),在何巢阿的精心安排下,徐霞客泛舟武碧湖,考察九气台温泉,游佛光寨,尽湖山之胜。
滇游日记八
《滇游日记八》是徐霞客旅游云南西部苍山洱海胜景的游记。
崇祯十二年(1639年)三月初,徐霞客到浪穹县(今洱源县)南部的凤羽坝子居停七日,登乌吊山,游清源洞。在白族聚居的凤羽,徐霞客目睹清明扫墓,欣赏“胡舞"紧急鼓,饮钩藤酒、孩儿茶,民族风情甚浓。初九日离浪穹县城,往南经邓川州(今洱源县南部)赴大理府,沿途过普陀峪考察温泉,游邓川西湖,考察油鱼洞、蝴蝶泉,观“十里香”奇树,探古佛洞,游清碧溪,赶观音街子(即三月街),欣赏多彩的大理石,在著名的三塔寺和感通寺留连。这一
带风光旖旎,阅读《徐霞客游记》如展画卷,引人人胜。
三月二十日徐霞客离大理,过下关,往西经漾濞街、永平县。途中攀登苍山西坡的石门,浴曲硐温泉,登宝台山,记录炉塘的红铜矿,考察澜沧江铁索桥。这一带重山叠峰,路径起伏,徐霞客详记了沿途的山川地貌,辨析了漾水和濞水,探讨了澜沧江和礼社江的关系。二十八日抵平坡,进人永昌府(今保山市)境。
滇游日记九
《滇游日记九》是徐霞客旅游云南腾越州(今腾冲县)的游记。
崇祯十二年(1639年)四月初十日,徐霞客离永昌府西行,途中渡怒江,越高黎贡山,过龙川江桥,十三日抵腾越州城。以后经顺江、固栋、南香甸、界头、瓦甸、曲石等遍游腾冲北境。为探寻雄奇的山河,艰难险阻在所不顾。扒石房洞山,“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于此"。下坡则双脚向前,随草下滑。结果把盘费抛掉,只得脱下身上的绸裙换钱买饭吃。
腾冲是丰富多彩的“自然博物馆”。徐霞客详析了当地的山川形势,游览了宝峰山、云峰山、叠水河瀑布,考察了怒江及伊洛瓦底江水系的龙川江、大盈江的源流,干峨的海子,阿幸附近的温泉和打鹰山。他记载打鹰山万历年间火山爆发的情形,为我们认识腾冲火山群提供了宝贵的依据。腾冲是徐霞客一生旅游最西的地方,他涉足滇滩关、姊妹山一带,详记了三宜、六慰、八关、九隘等边境形势;他途经景颇族、傣族聚居区,详记了民族风情和土特产品;他考察了明光六厂的银矿、腾冲赶街的习俗和丛山中的各式桥梁。《徐霞客游记》再现了明末腾冲一带社会生活的生动画面。
滇游日记十
《滇游日记十》是徐霞客旅游云南腾越州(今腾冲县)和永昌府(今保山市)的游记。
崇祯十二年(1639年)五月,徐霞客主要旅游腾冲南境,途经绮罗、团山、杨广哨、半个山等地,考察了壮观的硫磺塘沸泉及罗汉冲、大洞等温泉。霞客游屐南到马鹿塘一带,考察的范围已达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境。
十九日离腾越州东返,以后六月份都在永昌。永昌府是滇西重镇,也是《徐霞客游记》记录字数最多的府县。徐霞客寓居太保山腰的会真楼,得闪人望、闪知愿等朋友的盛情款待,游憩甚欢。徐霞客游遍城附近的太保山、易罗池及其他风景园林;往南游石花洞,浴蒲缥温泉,考察诸葛堰水利设施;往北游龙王塘、卧佛寺,浴金鸡温泉;往东南登哀牢山,考察东河伏流的天生桥。保山、腾冲物产丰富,《徐霞客游记》记录了各种玉石及如何碾玉,也记录了各种花卉和水果。
滇游日记十一
《滇游日记十一》是徐霞客旅游云南永昌府(今保山市)的游记续篇。
崇祯十二年(1639年)七月,徐霞客仍在永昌府。永昌西北境一般旅游者很难涉足,徐霞客得马元康、早龙江的精心安排,经虎坡、大寨、松坡、勐赖、蛮边、北冲、清水关等处,沿途考察干海子,参观玛瑙的开采,欣尝“滇中之瀑,当以此为第一“的水帘洞瀑布,登上高黎贡山东坡的石城,对高黎贡山的原始森林作了生动的描述。归途遇大雨,“头目既伤,四肢受病”,“受寒受跌且受饥”,但终于完成了这次考察。二十九日离永昌南行。
徐霞客曾途经彝族、傣族聚居区,《徐霞客游记》记录了他们的生产、生活及古朴优良的民风。永昌以围棋“永子”、鸡葼等著称,徐霞客对这些特别宝爱。徐霞客忧国忧民,关心边疆问题,搜集资料,写成专篇《永昌志略》和《近腾诸彝说略》。《永昌志略》概述永昌府及所辖的腾越州、保山县、永平县、潞江安抚司、凤溪长官司、施甸长官司的设治沿革。《近腾诸彝说略》概述腾越边境形势,并提出了稳定边疆的时务策,都是重要的历史资料。
滇游日记十二
《滇游日记十二》是徐霞客在云南西部从永昌府(今保山市)回鸡足山的游记。
崇祯十二年(1639年)八月初一日,徐霞客从小猎彝起行,往东南经枯柯新街、右甸(今昌宁县)、锡铅、顺宁府(今风庆县)、鹿塘达云州(今云县)。复回顺宁府,往北渡澜沧江和黑惠江入蒙化府(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转东过龙庆关到迷渡(今弥渡县),再往东转北,经过洱海卫(今祥云县)、荞甸、宾川州(今宾川县州城),于二十二日回到鸡足山。
这是徐霞客一生的最后一段壮游,取道这条路线是为了追踪考察澜沧江,在云县终于搞清了澜沧江独流人海,不与礼社江合,订正了《明一统志》的讹误。在弥渡和巍山又得睹礼社江源,可惜霞客当时还不知道阳江是礼社江西源。至此,徐霞客在云南完成了对长江、珠江、红河、澜沧江、怒江及伊洛瓦底江支流等六条大河的考察。沿途浴锡铅温泉,游天摩雅寺;再探清华洞,因水淹及洞口,“望门而止”;遍寻鸡飞温泉,却茫不可得。终因久涉瘴地,染疾在身,“头面四肢俱发疹块”,“时时有蠕动状”。旅途的艰辛于此可见。
滇游日记十三
《滇游日记十三》是徐霞客在鸡足山游记的续篇,也是保存至今的徐霞客写的最后一部分游记。
从崇祯十二年(1639年)八月二十三日至九月十四日,徐霞客在鸡足山一边调治疾病;一边搜集资料,考究地形,并游前所未竟的水帘瀑布、山脊灵泉、崖半洞穴,为修《鸡山志》作准备。在鸡足山,长年跟随徐霞客旅游的仆人顾行盗走他的钱物逃跑,那几天的日记悲戚感人。九月十五日以后,徐霞客受木增邀请,创修《鸡山志》。惜《鸡山志》及以后的日记已佚,保存至今的仅《鸡山志目》和《鸡山志略》一、二。还有记丽江与其北各族关系的《丽江纪略》及有关西藏社会宗教制度的《法王缘起》。《溯江纪源》又名《江源考》,成篇当更晚。该文敢于大胆否定被视为圣经的《禹贡》“岷山导江”的传统说法,通过实地考察进行地理考证,“其所纪核,从足与目互订而得之”,成为科学名篇。徐霞客长达四年的“万里遐征”,攀登上地理科学的高峰,极大地丰富了古代对我国西部的认识,为我们留下了一份文化瑰宝。
以上《徐霞客旅行路线考察图集》
上古版《附图》
校注本附图
全译本附图
《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