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孙子兵法》版本七种导读

2023-05-05

孙子.jpg

当代《孙子兵法》版本七种导读

五律•孙子礼赞(依中华通韵)

北威齐与晋,西破楚千军。

韬略无人胜,疆场唯我尊。

吴王成霸业,《孙子》抵奇珍。

举世兵家仰,中华一战神。

最近,一部热播的扫黑除恶电视剧集《狂飙》意外带火了《孙子兵法》,网络上“读《孙子兵法》,品启强人生”成为网络间的调侃金句,各大图书销售平台上的《孙子兵法》也几乎卖断货。一部影视剧带火一部著作是当今社会很有趣的一个现象,这其实是“明星效应”的产物,虽说多少有些跟风、追捧,一阵风过后也许就烟消云散了,但客观上也对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被誉为“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其流传在成书后最早主要依靠口授笔录和简帛抄本传播。西汉成帝年间刘向、任宏收集《孙子》古抄本并进行了校勘。到东汉末年始由曹操作注,是为现存最早的注释本。唐宋以后注家众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武经七书》和《十一家注孙子》两种版本,流传甚广。1972年在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和已失传的《孙膑兵法》等竹简兵书,成为现今存世最早、最接近原本的版本。

我自中学时代起就对《孙子兵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孙子》十三篇,伴随我走过人生起起伏伏二、三十年,把卷夜读,受益良多,立身处世影响至深,仅仅是《孙子·虚实篇》中的“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和“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两句话,足够受用一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但凡涉及《孙子兵法》的书籍前前后后已购置了十来种,下面撷取九十年代之后出版的、主要为部队出身人士编写,质量好、水平高且又通俗易懂、精彩纷呈的《孙子兵法》点校、注释本及全译本七种,对其内容作一简单的梳理和介绍,以供感兴趣的诸君对比、选择。这几种版本在孔夫子旧书网等网络图书平台都有上架,价格低廉,不难买到。

一、孙子校释

Scan Image_772.jpg

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三版,吴九龙主编,杨炳安、吴如嵩、穆志超、黄朴民合编,为该社推出的《孙子兵法大全》系列丛书中的一册。《孙子兵法大全》是集《孙子兵法》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为中心的大型系列学术著作,由孙子兵法研究会牵头主持编纂,共分为十个专题各个专题独立成书,分册出版。《孙子校释》包含了兵法的新校正文、校记、注释、语译四个部分;各篇均列题解开篇,以下依次为正文、校记、注释,末尾是白话译文;正文字体加大,清晰突出,易于阅读。

本书侧重于对历朝历代不同版本的校勘和整理,主要利用汉简本《孙子兵法》等出土文献,结合《通典》、《太平御览》等传世古籍,力求追索文字本义,精心校对成书。其底本采用中华书局一九六一年版影宋本《十一家注孙子》,同时主要参考武经七书本《孙子》(《续古逸丛书》影印本)和汉简本《孙子兵法》(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一九八五年版《银雀山汉墓竹简》)。在校勘上较为全面、完备,编者一是以传本与汉简本相雠,汉简本与传本在文字、篇次、段落顺序等方面大约有三百余条差异,两者差异如属古语通假字的,一般从传本;如文义发生歧异之处,再用子书、类书等进行参核校订。与大多数版本不同的是,在正文中,部分依照汉简本作了更改,如“虚实篇”中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改作“兵无成势,无恒形”。二是《北堂书钞》、《太平御览》和《通典》、《长短经》、《昭明文选》中引用者与传本有出入的,仅供校勘、注释对比之用。三是征引历代名家注本进行校勘,如曹操、孟氏、何延、杜牧、陈皞、杜佑、李筌、梅臣、林、张预、王皙各家,凡有所,或一家之者,均予以甄;凡有助于版本校的,部分。对诸家注文字,不再出校。四是收录明清以来的学者对《孙子兵法》研究有所发挥、自成一家的,如明本学,清福棠、孙怡让等。五是凡底本正文存在衍夺误窜处的,均直接改正,为便于阅读计,在正文不特意字,但在校中加以明。

二、孙子兵法释义(增订本)

Scan Image_773.jpg

海潮出版社1994年版,朱军著。著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1908年出生于河北省景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1999年在南京病逝。著有《孙子兵法释义》、《孙子兵法博议》、《孙子兵法浅议》等,其中《孙子兵法释义》一书被选为军事科研人员必读书。全书各篇均首列题解,以下依次按原文、试校、注释(分为注解和释义)排列;原文字体采用楷体并加粗,以便于区别。末尾附录了孙武传略、吴王孙武问对、银雀山汉墓竹简(吴问)三篇。

作者以探索孙子兵法一些论点的精神实质,利于当代读者学以致用,作为编写的宗旨。其编写方式及特色首先是以《十一家注孙子》为蓝本,《竹简》(汉简本)为参考本,在校勘上主要采纳郭化若的《孙子兵法译注》、吴如嵩的《孙子兵法浅说》,及日人服部千春的《孙子兵法校解》等著作,着重对郭、吴的校勘作了校对,且大部从郭、吴二人之说,并说明了同意与否的理由。其次在释义一栏,作者引用古今中外陆海军战例130多个,力求通过每一战例论证一个理论观点、说明一个问题,以达到证明孙子兵法的理论原则是古今通用、毫不过时的。最后,作者根据每篇各段的主题思想,以相近者划分原文作75段,并根据文意及文字的连贯性对部分原文顺序作了适当的调整,变动较大的是《九地篇》,以使每段主题思想更加明确集中。

在序言中,作者阐明了其学习、研究《孙子兵法》的方法及原则,并将这些方法、原则贯穿于全书之中,同时进一步分析和论证了“全争”战略思想作为孙子军事理论核心的观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一是以毛泽东思想为指针,用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唯物辩证方法去分析研究孙子理论。二是尊重《孙子兵法》的古文、原文,但重要的在于透过原文探求其成书时期的原始涵义,明确其精神实质,然后考察在其后代和现代战争中的实践意义。三是尊重古人、别人的注解,用以启迪思想,但不要迷信古注:要大胆设疑,多方求解,敢创新意。四是正确理解《孙子兵法》中的比喻之涵义。即借助于自然物理现象、鸟兽的活动现象作比喻来说明对军队作战行动的要求.如果不领会其实质,采取直译的方法,既不能使读者领会其含义,还容易产生误解。五是紧紧抓住理论联系实际、古为今用的学风。

三、白话孙子兵法

Scan Image_766.jpg

岳麓书社19916月第一版,黄朴民注译,为该社推出的“古典名著今译读本”之一。黄朴民教授先后就读杭州大学、山东大学,1988年在山东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后任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三室副主任,研究员。2002年以大校军衔退役,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任常务副院长。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政治思想与华夏古代军事文化的研究,是国内极有影响的军事史专家、《孙子兵法》研究专家。

全书各篇分提示、原文、注释(含必要的文字歧义说明)、译文四个部分,以及说明各篇主旨的十三则战例以及两个附录。提示即题解,在于阐明该篇的中心内容,分析其内在的逻辑层次和基本特色,便于读者把握其基本内容。正文以中华书局一九六一年出版的影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为底本。对正文的注释分列解词、释义、校勘等进行阐述;解词主要就正文的关键词进行解释,为了使词的解释具有一定的说服力,较广泛地引用了先秦古籍中出现同词的资料以作参证。释义是对正文文句的缕析释解,并引用《孙子》十一家注的释文,以助读者理解。校勘主要依据汉简本(据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一九八五年出版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和武经七书本(《续古逸丛书》影印本,简称“武经本”),以及“平津馆本”(清孙星衍校《孙吴司马法》平津馆丛书,影宋本)等版本的内容。对所校勘的版本文字异同录附于各注释之末,以资参证。

战例按照十三篇各篇的主题思想,选用了十三则有代表性的古代战争战例,如淝水之战、赤壁之战、长平之战等,分别置于各篇之末,便于读者加深对《孙子》的基本理论及其作战指导原则的认识和体会。在战例的撰写考虑上,编者一是力图从宏观的角度。高屋建瓴地把握战争的背景、特点和历史意义。二是尽可能地运用《孙子》十三篇的作战指导思想来剖析、评价战争双方指导者的得失。

附录分作一、二两个大类。附录一包括孙子传略、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十三篇与佚文和《孙子兵法》佚文;附录二辑录了《孙膑兵法》、《司马法》、《吴子》三部先秦时期的著名兵书。附录既可以反映出《孙子兵法》与先秦其它兵书间的联系,也有助于读者了解先秦兵学的整体发展概貌。

四、孙子全译

Scan Image_769.jpg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9月第一版,周亨祥译注,这是该社上世纪九十年代影响颇为深广的“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俗称白皮书)之一,也是笔者最为喜爱的一个版本。译注者周亨祥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83年被武汉军区(1985年撤销,分别与济南军区、广州军区合并)选调入伍,先后在信阳陆军学院、济南陆军学院任教。著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史》、《中国历代兵政典》以及主编、参编《简明中国古代兵学词典》、《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步兵战术学》等。

全书各篇分题解、原文、注释、译文四个部分,末附竹简孙子兵法释文和孙子兵法佚文释文。译注者力求吸取前人与今人的研究成果,用现代汉语准确地反映兵法本旨,以之成为读者研学《孙子兵法》的一块较为可靠、牢固的基石。译注者以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十一家注孙子》原本为底本,同时参照了中华书局《孙子兵法新注》(简称《新注)》、吴如嵩《孙子兵法浅说》、陶汉章《孙子兵法概论》、文物出版社《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筒称竹简本《孙子兵法》)等。

注译以篇为单位,首列题解,简要说明该篇内容及有关问题。正文之后,先出注释,后出译文,分段行文,“全译”以译为主,凡在译文中能体现的,一般不出注;译注者有独到见解或不同观点、看法的,在注释中予以分列诸注;对文句理解有不同的,仅在译文中体现,必要时用按语加以说明。

译注者认为,孙武的十三篇基本上是以权谋为经线,以战争的一般进程为纬线来组织的。换言之,孙武是以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方面的要素为经线,以战争的一般进程为纬线来闸述战争权谋的。并指出孙子所追求的战略权谋的最高原则和基本战略思想是争全、主动、求势,三者融为一体,其核心是求势。争全,即“必以全争于天下”。主动,即“致人而不致于人”,牢牢掌握战争主动权。求势,即战争应“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正确掌握和运用《孙子兵法》的战略、策略和战术思想及辩证方法,不仅在军事上,在企业管理、商业竞争、体育竞赛等许多方面都能获得成功,这也是本书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注重广泛性与实用性的立意之一。

五、兵以诈立——我读《孙子》

Scan Image_764.jpg

中华书局20068月第一版,李零著,这是一部极具通俗性、趣味性和知识性的《孙子兵法》读物。著者是先秦考古及中国古汉语研究领域内的权威专家,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考古、古汉语、汉学等研究,代表作有《我们的经典》、《我们的中国》、《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子弹库帛书》、《中国方术正考》等。在笔者推荐的七种《孙子兵法》读本当中,李零教授是唯一一位非军人出身的研究者。

全书分为十五讲,第一讲、第二讲分别是“《孙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和“怎样读《孙子》”,后十三讲则按孙子十三篇顺序依次进行讲解。著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整理、挖掘和对比孙子兵法在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发展、流传及其思想文化价值。用著者自己的说法即本书重点是讲兵法中的哲学:一是兵法本身,二是兵法中的思想。同时把十三篇分成内、外篇,内篇又分权谋组(包括“计”、“作战”、“谋攻”三篇)和形势组(包括“形”、“势”、“虚实”三篇);外篇又分军争组(包括“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五篇)和其他(包括“火攻”、“用间”两篇),各篇原文分数个章节解说、叙述,并加入了大量相关的军事知识、文化知识、附录以及95幅插图,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轻松诙谐,与其他学术性、专业性较强的同类型著作而言,不失为一部适合所有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学习的普及型、入门型《孙子兵法》读本。

李零教授在本书中提出的观点、看法归纳起来有:其一,《孙子》是一部兵书,但不是一般的兵书,而是具有战略高度,带哲学色彩,侧重于运用之妙的兵书,在兵书中地位最高,是经典中的经典。其二,《孙子》的应用研究,就是要把《孙子》搞成公关文化,有求必应,心想事成。我劝大家,别舍书不读,拿它当狗皮膏药、万金油。其三、《孙子》很有哲理,比其他兵法更有哲理,特别是在行为学上,有很深的理解。其四,《孙子》是高屋建瓴,层次高,很有哲学味道。但越是层次高的东西才越不能乱用。其五,研究《孙子》,眼界很重要。我们是现代人,现在的《孙子》,是世界军事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在世界军事文化的背景下读《孙子》,要多少注意一下其他文化的想法,有一点古今中外的比较。其六,《孙子》很重要,放在世界军事文化中,地位很突出。但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它的声音太小,引起重视,还是在冷战时期。《孙子》的大出其名,还是乘时而起,乘势而起,它和毛泽东的军事成就分不开。最后,著者认为,《孙子》已经是一部世界性的经典,但与(主要是西方世界)仍有距离,时间上的距离,空间上的距离。如何把中国的经验和世界的经验结合起来,如何把哲理的东西和实用的东西结合起来,还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李零教授这本书写于十多年前,而今世界形势早已是翻天覆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启,时也势也,有些提法,不可一味唯西方的马首是瞻。

著者采用列举与对比的方法,尤其是在附录中以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与《孙子》相对比,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与《孙子》相对比,具有相当的创新性和独特性。有趣的是,著者在第二讲末尾称:“我也是带着问题学,但只限于讲《孙子》,替大家服务。至于怎么用?那是你们自己的事。”其实,对于怎么用,本书的书名就有意无意地点明了主题——“兵以诈立”。

六、孙子兵法译注

Scan Image_763.jpg

上海古籍出版社“国学经典译注丛书”之一,20128月第一版,郭化若撰。郭化若(19041995年),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郭化若将军是我军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系统研究《孙子兵法》的学者,是我国最具权威的《孙子兵法》研究专家。

周亨祥在《孙子全译》前言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对《孙子兵法》进行专门研究的,应首推郭化若。他在毛泽东的倡导下,于193911月至19401月在《八路军军政杂志》连载《孙子兵法之初步研究》,继而出版了《孙子今译》。在现代《孙子》研究领域,郭先生筚路蓝缕之功是举世公认的。”李零在“兵以诈立——我读《孙子》”第二讲中也专列了“郭化若与《孙子兵法》”一章,指出郭的《孙子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和《孙子兵法新注》(中华书局1977年版),加上后来的《孙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三部著作,对普及《孙子兵法》起了很大作用。同时认为《十一家注》在现今的流行程度超过《武经七书》,是与郭化若《孙子今译》的推动作用分不开的。

本书是在《孙子译注》的基础上加上了从宋本《十一家注》中辑出的曹操的注,将孙武、曹操、郭化若的军事思想融为一体,以裨读者把握我国两千年来兵学之精华。各篇首列题解,次为原文,考虑到查阅和引用的方便起见,译注者把十三篇根据内容分成105段。凡属同一内容的,不论文句多少,都保持在一段内。每段段首以括弧加中文数字号码(译文同理)。各段后依次有校勘、注释、译文、试笺(校勘、试笺并非每段都有),校勘选用《宋本十家注》、《武经七书》和汉简本三种,三种版本有异议者,取其合乎战争规律而又文义通顺者,不取者则在注中注明。注释上之前版本有较大变动的是改注为“句”注,同时还增加篇名注释。在句注中不但对《孙子》的战略上卓越的命题作了解释,而且对《孙子》的哲学思想也作了初步解释。译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读者通过译文比较容易地了解《孙子》的思想。并特别说明把春秋战国时代的古文译成今天的白话时,不能不把当时被省略而留下摘要的古文,在字句之间、语气之内将被摘去的补上,使原来的意思容易被理解。译文中对这类补充的字句,都加上了〔〕符号,以示区别。试笺是对个别词句在本书前言中未能包括者,在此作补充说明,对《孙子》卓越的战略命题,也在此突出提出。

郭化若认为,《孙子》一书的出现,是作者顺应历史潮流,运用当时比较进步的观点和方法,总结当时和以前的战争经验,继承和发展前人的军事理论所创立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学说。它在战略上提出了许多杰出的命题,在哲学上表露出不少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相当广泛地揭示了一般战争的客观规律,成为古代军事学术史上的一颗明珠。《孙子》的军事思想是从属于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思想,并成为它的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一是把“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中的“道”作为决定战争胜败的首要因素。这个“道”就是政治,是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政治,这也是《孙子》的重要贡献。二是把“知彼知己”看作是正确指导战争的先决条件,并贯穿于战争指导的全过程。《孙子》中关于战略原则,包括作战方针、作战形式、作战指导等,都是围绕“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思想基础的。三是《孙子》以其独树一帜的朴素唯物论观点,具有鲜明的无神论和反天命论的态度,在哲学史上作出了贡献。

六、孙子浅说

Scan Image_765.jpg

武汉出版社201111月第一版,蒋百里、刘邦骥合著。刘邦骥(18681930年),字襄奎,湖北汉川人,早年就读于两湖书院,曾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回国后为张之洞幕僚,主持军事学堂。1917年任浙江宁波道台。1924年任北京高级警官学校校长,授少将衔。蒋百里(18821938年),即蒋方震,字百里,钱学森岳父。浙江海宁人,早年就读于求是书院,后留学日德。1912年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后历任黎元洪总统府顾问、吴佩孚部总参谋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高等顾问、陆军大学代理校长等职。著有《欧洲文艺复兴史》、《国防论》、《抗战的基本观念》等。

《孙子浅说》刊行于1915年,由刘邦骥参考蒋百里未完成的《孙子新释》。参合旧注重新编纂而成,刘、蒋二人共同署名。该书是时任北洋政府国务卿徐世昌命刘邦骥撰写,并为之作序。徐世昌大力提倡兵学,意图实现富国强兵,他在序中说道:“俾吾中华民国,知国势岌岌,非无力不足以自存。国家将竭全力以注意于兵,为民人者人人有征调之定期,为军人者人人晓韬略之大意,则此书有功于吾国甚伟。”同时还提出了“古之所重在军谋,今之所重者在军实”的观点,所谓“军实”,即是期望国家经济发达,军费充足,军备强盛,“财用不竭其源,而后军实可备”。而《孙子》十三篇则是不二之选的治国治军良方,“善读《孙子》者,不徒诩其制敌之神奇,务求其自治之巩固。医国之方,其在是欤!”这也是他命刘邦骥撰写此书的用意所在。

武汉出版社以1930年上海大中书局出版的《孙子浅说》为底本进行整理点校重新出版。为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还附录了十家注本《孙子兵法》全文及白话翻译。在点校中,每篇总论与逐段解析中引用《孙子》原文,点校者皆以引号标注。少量引用与原文存在字词出入,但并不影响理解,也按常规以引号标注。其次书中作者原注皆以括号和不同字体标识,并作说明;对原文中明显错讹的字词做了订正,并作说明;对原文中疑为错讹的字词作标注说明;对部分古代名物制度和难解字词做了注释,对书中部分引文的出处也作了简要说明。

《孙子浅说》是民国建立后第一部新作,大量引入了近代西方军事思想,并形成了不同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创新,对我们学习和研究《孙子兵法》具有很强的借鉴和参考意义。其主要表现在各篇卷首均以崭新、独特的见解和提法说明其要旨,如计篇为“论军政与主德之关系”、作战篇为“论军政与财政之关系”、谋攻篇为“论军政与外交之关系”、形篇为“论军政与内政之关系”、势篇为“论奇正之妙用”、虚实篇为“论虚实之至理”、军争篇为“论普通战争之方略”、九变篇为“论临机应变之方略”、行军篇为“论行军之计划”、地形篇为“论战斗开始之计划”、九地篇为“论战斗得胜深入敌境之计划”、火攻篇为“论火攻之计划”、用间篇为“论妙算之作用”。作者开宗明义,指出“统读十三篇,以主德始,以妙算终,此《孙子》之微言大义也”,并以此为中心主线解说、阐述全书。作者还认为《孙子》“十三篇纲举目张,首尾连贯,其总纲均揭于计篇,而以次各篇则依次发明之”。而计篇“此一篇,论治兵之道,在于妙算,而以‘主孰有道’一句,为全篇之要旨。盖主有道,则能用正道,亦能用诡道,无往而不胜矣。所以篇末,即专重于妙算也。”所谓“妙算”,即“主之道也。五校七事十二诡道,皆妙算也。筹策深远,则其计所得者多;谋虑浅近,则其计所得者少。故曰多算少算,不必泥乎数目之多少也。然妙算之多少,仍为有道之主言之。若无道,别无算矣。故日全篇要旨,在乎‘主孰有道’也。”把“道”作为决定战争胜败的首要因素,这一点与郭化若将军是不谋而合的。

作者在每篇标题之下,先以简要的文字加以概说。次分原文成若干段(节),每段的段落大意均列在篇首概说予以点明。如《计篇》:“宜分为四节读之。自首至‘不可不察’为第一节,总论兵为国之大事。死生存亡所关,不可不察。自‘故经之以五校之计’至‘必败,去之’为第二节,论治兵之正道。自‘计利以听’至‘不可先传也’为第三节,论用兵之诡道。自‘夫未战’至末为第四节,总论胜负之故,仍以妙算为主,惟有道之主,而后妙算胜也。”每节同时详细论证概说分段大意,以便于读者“知其类别,明其条理”。

附录一、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

Scan Image_768.jpg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文物出版社出版,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翻印,197612月第一版。银雀山汉墓竹简于1972年在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的两座汉墓中被发现,竹简书写时间在公元前140~前118年间(西汉文景时期至武帝初期)。共计出土完整简、残简4942简,此外还有数千残片,内容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守法守令十三篇》等先秦古籍及古佚书。2012年,竹简中的《孙子兵法》被评为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孙子兵法》竹简只有二百余简,计二千四百余字,与宋本《孙子》对照,仅存三分之一强,二者内容基本相符,不同的字词句有一百余处(绝大部分是与文义无关的虚词和假借字)。但极为珍贵的是发现了吴问”、“地形二”、“黄帝伐赤帝”等不见于现存史籍的重要佚文,以及孙武以吴王妃嫔试行列阵的记述。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孙子》十三篇残筒释文及校注(附篇题木牍)。由于竹筒残缺较严重,文字不能完全连贯,但有不少长于今本的地方。下编收《孙子》佚文残简四篇以及记孙子见吴王以兵法试诸妇人的残文一篇,对研究《孙子》的思想有一定参考价值。上编前展示了《孙子》部分竹简照片、摹本(约原大五分之三)八页,供读者参考。各篇释文、校注用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为底本校勘文字异同。如有出入而与《武经七书》本或类书引文相合的,亦在校注中指出。下编各篇则加简单注释。对竹简中无法辨识的字用“c”号表示,因竹简残断而缺失的字用〔〕号表示,但字数超过五个或字数无法确定时(包括中间缺整简的情况),则用……号表示。此外根据上下文补出的缺文,也用〔〕号表示。上编由于有校注,一般不补字,只补出由于重文号残去而缺的字。假借字和古本字一般随文注明,用来注释的字外加()号。例外的情况有简文中“亓”、“其”二字并用,为印刷方便一律作“其”。

为便于读者了解《孙子兵法》的全貌及其思想,在下编后收录了宋刊《武经七书》本《孙子》(续古逸丛书),另有遵信、吴树平两篇研究文章。书前有詹立波的“略谈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代前言)”一篇。说个有意思的题外话,这三篇研究文章的作者可能均为虚构的姓名,他们实际上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的有关人员在整理、研究这批竹简后发表文章的集体署名,如詹立波,指的是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通常被简称为战理部),詹立波战理部的谐音。这种以笔名作为署名的方法,在当时是相当普遍的。

附录二、文白对照版《武经七书——中国古代兵法经典》

Scan Image_771.jpg

三环出版社19917月第一版,欧阳轼主编,刘诚主审。分精装本、平装本两种。《武经七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总集,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兵法丛书,中国武学的最高经典,被誉为“兵法中的兵法”。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朝廷诏命国子监司业朱服、武学博士何去非等校订《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三略》、《六韬》、《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等七部兵书,合刻为《武经七书》。《武经七书》的颁行,正式确立了兵书的正统地位,推动了我国古代兵学、武学的发展和兵学典籍的保存和传承。

本书采用丁氏八千卷楼藏影印本刘寅《武经七书直解》为底本,个别校改补正的原文加方括号〔〕表示。为排版简明考虑,均未注明出处。同时为便于读者充分理解原文原意,将原文与白话翻译左右对照并列排版,原文字体稍大一号。各部分卷,如《孙子》分上中下三卷,卷上包括始计、作战、谋攻、军形、兵势五篇,卷中包括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四篇,卷下包括地形、九地、火攻、用间四篇,注释则附于每卷之后,集中排列。各部前有简介,扼要介绍该部兵书基本思想、作者生平,并指出该部兵书的价值。其次各书每一篇前又加提要,扼要指出全篇大意及中心内容。译文主要取一家之言,而在注释中则对有分歧的文句加以说明,以供参考。

附录三、珍藏谋略大典

Scan Image_774.jpg

黄山书社199410月第一版,苏晓东、曾君华编著。本书收录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司马法》、《唐太宗李卫公间对》、《尉缭子》、《黄石公三略》、《六韬》、《孔明兵法》、《三十六计》十部兵法著作。全书基本上按各部兵书在我国军事学术史上所占地位依次排列,除“武经七书”本的七部兵书外,再加上孙膑、诸葛亮的兵法作品和《三十六计》,而《三十六计》则是汇集了我国古代兵法之精华,对全书带有总结性、概括性的作用,故放在书尾。

为保持兵书的原貌,著者在编译中,尽量采用最早刊行的版本和著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原文直译为主,仅少数直译影响理解的地方,才用意译。原文采用简化汉字,个别容易产生歧义的仍保留繁体字。同时考虑篇幅的简洁明了,在内容上只安排了原文、译文和提示,未另加注释;此外,全书在每篇的后面加了评注,对作者生平、成书年代、主要内容以及该书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作了简要介绍。

珍藏谋略大典》和《武经七书——中国古代兵法经典》适合普通读者和青少年学习阅读,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一部基本读物,对了解我国古代军事发展史和军事思想史是大有裨益的。

附录四、十一家注孙子

Scan Image_767.jpg

中华书局“中华国学文库”之一,20123月第一版,杨丙安校理。宋本十一家注孙子是《孙子兵法》除武经七书之外的另一重要传本系统十家注——十一家注系统的母本。所谓的十一家,即曹操、孟氏、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皞、王皙、梅尧臣、何氏和张预。该书以1961年中华书局影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为底本进行的一次重新全面校理,影宋本和孙星衍的校本是《孙子》流传史上的两座里程碑,其价值和贡献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此次校理共约七百余处,既包括十三篇经文,也包括十一家注文。校理者一是只作文字校理,不作疏证;对其在思想观点上之是非,也不加任何评议。二是对原本结构体制不做变动,但为便于检阅,只将经文分段(每段起首用阿拉伯数字标记顺序),并将双行夹注改为单行,且用小号字依原书顺序排在所注经文之后。在校理上仅限于版刻上的疏失,如确有错、讹、衍、夺现象,则予以改正或增删,并在校记中说明理由或根据。如理由不充分或证据不确凿,宁可存疑待查,不轻率改动原文,尤其在经文方面。原文若非属版刻上的问题,而是由于其他原因(如历史上的沿误或理解上的偏差)造成的,则原文不动,只在校记中加以辨析。如原文无误,而他本有误,则甄选较重要者或有一定参考价值者,其余一般不予转述。原本与他本存有歧异而难断其是非的,或各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者,则在校记中予以存录,以资参较。文字上除通假字外,凡俗体字、古体字、异体字及避讳字,一般都改用规范字,而不出校。此外,十一家中唯有曹操注和杜佑注有他本流传,因而其注文或有只见于他本而不见于本书者;凡此情况如需另作补充,亦只在校记中说明,而不在正文中补增。书后附录司马迁《史记·孙子本传》以及曹操、杜牧、孙星衍等所写序言八篇,以供读者参考。

该书所参引的书目还有以十一家注系统明刊诸本进行对校的《正统道藏孙子注解》(上海涵芬楼影印本,简称道藏本)、《嘉靖谈恺刻孙子集注》(四部丛刊影印本,简称谈本)、《万历黄邦彦校刊孙子集注》(简称黄本)。用以参校的诸本总共六大类,一是十一家注清本及晚近诸本,包括《孙星衍校孙子十家注》(岱南阁丛书本,简称孙校本)、《顾福棠孙子集解》(光绪二十六年木活字本,简称顾氏集解)、《黄巩孙子集注》(光绪存几堂刊本,简称黄注)、《陆懋德孙子集释》(1915年商务印书馆印本,简称陆注)、《曹家达校孙子》(1918年商务印书馆诸子菁华录本,简称菁华录)、《十一家注孙子》(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刊本,简称中华校点本)、《孙子校释》(吴九龙主编,1990年军事科学出版社印本,简称校释)。二是孙子古本,包括《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1985年文物出版社影印本,简称简本)、《晋写本数煌残卷》(罗振玉汉晋书影影印本)。三是武经系统诸本,包括《宋本武经七书孙子》(续古逸丛书影印本,简称武经本)、《宋本曹操注孙子》(孙星衍平津馆丛书影刊本,简称平本)、《武经七书直解孙子》(明刘寅,1933年前南京国学图书馆影印明本,简称真解)、《孙子书校解引类》(明赵本学,隆庆刊本,简称赵注)、《日樱田迪藏济美馆刊本古文孙子》(服部千春孙子兵法校解附,简称樱田本)。四是其他兵书,包括《唐李靖卫公兵法》(清汪宗沂辑,袁昶浙西村舍丛书本)、《武经总要》(宋曾公亮,前集卷一至一一)、《虎钤经》(宋许洞)。五是类书,包括《群书治要》(唐魏征,卷三三,四部丛刊本,简称治要)、《北堂书钞》(唐虞世南,卷一一五至一一六,明万历陈禹谟刊本)、《长短经》(唐赵蕤,卷九)、《通典》(唐杜佑,卷一四八至一六三,一九八八年中华书局校点本)、《太平御览》(宋李昉等,卷二七〇至三三七,清鲍氏刊本,简称御览)。六是笔录札记,包括《孙子遗说》(宋郑友贤,宋本十一家注附刻,简称遗说)、《孙子叙录》(清毕以珣,孙校十家注附刻,简称叙录)、《香草续校书孙子》(清于鬯)、《读书丛录》(清洪颐煊,卷一三)、《诸子平议补录》(清俞樾,卷三)、《札迻》(清孙诒让)、《易培基读孙子杂记》(1919年国故第三、四期)。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