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定先生遗集》注释(一)

2024-09-10

0000000100062892.jpg

贞定先生遗集·卷二

都匀府自南齐以上地理考

言都匀地理者,率自五代附马希范之都云酋长,后始粗有据依1,即博雅如洪稚存2先生之《乾隆府厅州县志》,仅于清平一县定为汉且兰地,余则但拟以牂牁,莫能实指为何县,他可知矣3。今参互史籍自周秦迄于南齐,略得贵州一省所当州国郡县,乃举以考都匀地理箸4于篇,他日有暇当更完考唐宋以下以诒5图经家。

都匀府盖《禹贡》梁州东南裔,按以《华阳》6黑水、荆及衡阳求《禹贡》荆、梁二州之境。黑水,郦道元谓:一曰泸水、若水、马湖江,出姚州7檄外8,东北至叙州9宜宾县入江。胡朏明10《禹贡锥指》定以金沙江是也。金沙江自叙州府会岷江,其南即接贵州西北界。衡山在今湖南衡州府,其阳则为广东连州、湖南永州府;其西为宝庆府11靖州,即接贵州东界。则今贵州一省,黎平、镇远、铜仁三府,松桃一厅,有汉武陵地接近衡阳,当为荆州西南裔。其余贵阳、都匀、安顺、兴义、大定12、遵义、石阡七府,平越13隶州,普安、仁怀两直隶厅,并有汉牂牁郡地,稍及犍为郡边地。及思南一府,有汉巴地者,皆接近黑水,当为梁州南裔。观汉改梁州为益州,牂牁、犍为、巴皆属益,而武陵属荆。意当日14去夏15未甚远,尚有其大较16也。

殷周皆为荆州西南裔。按《尔雅·释地》周官职方皆无梁州。胡朏明曰:“武王誓牧野于庸、蜀、羌、髳八国,则称曰人,不以诸侯待之。”《传》曰:“皆蛮狄戎。”《正义》曰:“皆西南夷也。”《通典》17曰:“梁州当夏殷之间为蛮夷之国,所谓巴、宾、彭、濮之人。”由是观之,殷周之世梁地大半变于夷,故此州遂废。先儒多言梁并于雍。贾公彦18云:“雍豫皆兼梁地。”而林少颖19又云:“江汉发源梁州,而职方为荆州,川则荆,亦兼梁地。”此言尤为精核,然则今贵州一省,在殷周皆为荆州西南裔矣。

春秋时盖为牂牁国地。按《管子·小匡篇》桓公曰:“南至吴越、巴、牂牁、 、不庾、雕题、黑齿、荆夷之国,莫违寡人之命。”20注皆南夷国号,然则其时南夷已有牂牁矣。《华阳国志》、《后汉书·西南夷传》并谓21沅伐夜郎,22于岸,以且兰有椓船牂牁处,乃名且兰为牂牁,此乃在其后,恐传闻之辞。管子以牂牁与吴越、巴荆并言,则其国必不小,意当时此国必如汉之两越,能役属23群小国;其时大竹未出,竹王未生,尚无夜郎国。其国当自巴以西,南并夜郎及以南之地,几与南越接,故《史》、《汉》并云:道西北牂牁江,江广数里。”此言接南越之处。又云:“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 24此言当后夜郎境中,如此广远皆得牂牁之名,其国之大可知。故汉牂牁郡故地外,恐尚有其国地也。后虽此国渐微,他小国各自雄长25,而故名时存,故置郡时以最大之夜郎而不以名郡,亦以牂牁又古最大之国耳。

周赧王时楚将庄蹻以兵威定属楚,旋自长之26。按《史》、《汉》西南夷传,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糜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皆魋结27,耕田,有邑聚。巴蜀西南檄外蛮夷也。始楚威王时(威王当从《后汉书》作顷襄),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28巴、黔中以西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史记·秦本记》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又《六国表》楚顷襄王二十二年,秦拔我巫、黔中郡,并当周赧王三十八年)。《华阳国志》云:泝沅伐夜郎,且兰既克,夜郎又降;秦夺楚黔中地,遂留王滇池(《后汉书》蹻作豪,余略同)。考《后汉郡国志》武陵郡注,秦昭王置名黔中郡,高帝五年更名是汉武陵郡即秦黔中,当即楚黔中;汉巴郡即秦巴郡,当即楚巴地。则贵州一省,庄蹻略地后并属楚,至赧王三十八年秦夺巴、黔以后,其黎平、铜仁、镇远、思南一边,有巴、黔中地者属秦,余府州并庄蹻所长。

周末盖29为百越地。按《华阳国志·南中志》云:“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其《蜀志》言蜀国之境则云:“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其南中为牂牁、平夷、夜郎、晋宁、建宁、平乐、朱提、南广、永昌、云南、河阳、梁水、兴古、西平十四郡,则贵州一省,除倚东一边诸府有巴、黔中地外,大要皆古越地。而《巴志》言巴国境云:“西至僰道30南接黔涪。”又于巴郡所分之涪陵郡云:“南接武陵,西接牂牁。”而《蜀志》又云:“汉祖虽王有巴蜀、南中不宾31也。六年始分置广汉郡。”武帝元鼎六年分广汉置犍为郡;元封元年分犍为置牂牁郡。32《巴志》亦云:“高帝分巴置广汉郡,孝武帝又两割置犍为郡,故世曰分巴割蜀以成犍广也。”考汉牂牁诸县,33为故犍为郡治。《南中志》有明文,则此县为犍为割入牂牁之一。当今遵义府之正安州、遵义、桐梓、绥阳,及平越州之湄潭,石阡府之龙泉等县地,其西之仁怀县、仁怀厅有犍为符34,东之思南一府有巴涪陵地。此县左右巴黔适其边,乌江、赤水其南之且兰为后所开,则此县及西之有符故地者,皆当为自蜀郡分出之地,为昔蜀国、蜀郡之东南檄。又鄨西南之平夷35,当今贵阳府之开州、修文县,及大定府地者,其西有犍为南广36地,北有汉阳37地,而南接夜郎,此县当亦与鄨同为蜀故檄。其东有巴涪陵地者,即昔巴郡、巴国之西南檄。而有汉武陵地之铜仁、思州两府,即昔之黔中并属秦,其余乌江以南都匀、安顺、兴义诸府,及贵阳、镇远、石阡诸府,平越州之半,皆为越地。其黎平府及镇远之半,为秦汉镡成38者,汉虽属武陵,而秦属象郡。见《山海经》则亦非黔中地而为越地,越即百越,《淮南子》载秦使尉屠睢发卒五军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盖即秦取百越事,西呕即《史记·南越传》以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之西瓯,百越西瓯属矣。师古《汉书注》西瓯即骆越也。

秦置象郡后盖为象郡地。按《通鉴》秦始皇帝三十三年略取南越地,置象郡。《贾谊书》南取百越(《汉书》作粤)之地以为桂林、象郡。《文选注》引《汉书音义》曰:百越非一种,若今言百蛮也。”《史记》曰:“始皇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山海经》:“沅水出象郡镡城西,入东注江。”沅水正源即今都匀府邦水河39,则前所考定乌江以南当属越之境,盖皆为秦象郡地。《汉书·昭帝纪》:“元凤五年罢象郡分属郁林、牂牁。”愈见40牂牁诸县有象郡故地矣。但所分何县,史无其文。且兰郡治乃八校尉征越未下所平,其前又与夜郎同在置犍为时两县一都尉41中,则此两县必非自象郡分来,然亦定其为象郡故地,则尤有说。《史》、《汉》叙西南夷君长诸以十数者云:“秦时,尝頞42(汉书作破)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十馀岁,秦灭。及汉兴,皆弃此国而开蜀故徼。所谓置吏者,盖即郡县之也。观下文云:“通夜郎道,为置吏,易甚。”又云:“南越破后,及汉诛且兰、邛君,并杀筰侯,冉駹皆震恐,请臣置吏。以邛都为粤巂郡,筰都为沈犁郡,冉駹为文山郡。43是班马44谓置吏为郡县之之证,秦时之诸此国,既在黔中、巴蜀诸郡之外,又有《水经》、《汉纪》之证,则置吏不属象郡而何郡哉?至高祖定天下,于诸此国不复置吏,所谓皆弃此国。故《华阳国志·南中志》亦曰:“秦通五尺道,置吏主之,汉兴遂不宾。”又《蜀志》曰:“汉祖虽王,有巴蜀、南中不宾也。”牂牁诸县以国名者,如夜郎45、句町46、漏卧47者非一,而且兰一县,《两汉志》皆书故且兰48,或者谓此县先置在南夷两县中,属犍为,后其国反平为牂牁郡,复其旧县,因有故称。抑安知非置此县时,犹用秦象郡属县之故名欤?

秦汉之际象郡地为南越赵佗所并,盖属佗。按《史记·南越王尉陀传》:“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又《西南夷传》:“南越以财物役属夜郎,西至同师49,然亦不能臣使也。”又云:“夜郎始倚南越,南越已灭,会还诛反者,夜郎遂入朝。”是汉武未开南越以前,贵州有秦象郡之地,诸府皆并于南越之证,自秦亡至武帝,使唐蒙喻50多同还报,凡七十余年。

汉武帝元光五年开南夷置犍为郡时,府地盖半属犍为。按《史》、《汉》言唐蒙以在南越食枸酱云:道牂牁江,乃上书说上发夜郎精兵,牂牁制越。且通夜郎道为置吏,易甚。乃拜蒙郎中将,从巴、蜀筰关入,见夜郎侯多同。约置吏,使子弟为令。夜郎旁小邑皆贪汉缯帛,乃且听蒙约束。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治道,指牂牁江。51《华阳国志》亦云:武帝分犍为置牂牁郡。” 是牂牁未郡以前,郡地半属犍为矣。而其所属何县,前人皆未之言。今考《华阳志》言犍为初治鄨,而置郡又缘蒙喻夜郎,则、夜郎属犍为,可知至夜郎旁小邑所置,史无明文,以事理推之,殆且兰也。《西南夷传》又云:司马相如喻西夷,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是时通道转,数岁无功。公孙宏言其不便,上罢西夷独置南夷两县、一都尉,稍令犍为自葆就。52又云:南越反因犍为发南夷兵,且兰君恐远行,乃与众反,杀使者及犍为太守。据此则西夷初置十余县即罢,南夷初置仅两县,而夜郎之外恐远行者,且兰君则其一,县之为且兰确然无疑。即以地望准之,鄨在遵义府,且兰当贵阳、都匀、镇远、石阡诸府,及平越州之交,与接;又西南乃为贵阳、安顺间之夜郎,则此间安得无县,其为且兰愈明。然则平夷一县当大定府及贵阳之半者,定为蜀、广汉分出旧县,益以明白矣。故是时犍为领后属牂牁之县盖四,鄨、平夷、且兰、夜郎。置犍为之年,《汉志》、《华阳国志》在建元六年,今从《汉纪》及《通鉴》。

元鼎六年且兰反,平之。遂平南夷,分犍为立牂牁郡,时府地属牂牁,半为且兰县西南境,半为母敛县北境。

按《汉书·地理志》载:牂牁,县凡十七,除前考定先置曾隶犍为之故且兰、鄨、平夷、夜郎外,曰镡封53、漏卧、同并54、谈指55、宛温56、母敛57、母单58、漏江59、西随60、都梦61、谈槀62、进桑63句町十三县,或有此时所置,或有后自象郡分来;又置益州郡时,尚分有牂牁县,为此时置在十三县外者,皆莫能详也。且兰当以沅、无二水为定。《汉志》故且兰,沅水东南(当作北)至益阳入江。又武陵郡无阳无水64,首受故且兰,南入沅水,经沅水出牂牁郡。且兰县为旁沟水65,东至镡成县为沅水,沅水即都匀剑河,无水即镇远镇阳江,二水所出皆且兰故地。则府之都匀、清平两县、麻哈州、丹江通判皆为且兰故地矣。母敛当以刚水66为定,《汉志》母敛,刚水东至潭中入潭67。又郁林郡定周68下云水首受母敛东入潭。武陵郡镡成下云:玉山,潭水所出,东至柯林入郁69。刚水及定周下水即今独山江,潭水即广西柳江,出黎平府永从县70之水。黎平及镇远之一隅皆汉镡成地,镡成既属武陵,则牂牁有水入潭之县,必在镡成西。沅水又经镡成,则此县即在且兰南。则府之独山州、荔波县、八寨同知、都江通判,及西南境之废平州、平浪、丹平、丹行诸司地,皆母敛故地矣。别有考详之镡成,据《山海经》云:象郡镡成则其西之。母敛殆亦后从象郡分属牂牁之一欤?

元封二年分牂牁立益州郡,且兰、母敛仍属牂牁,寻立益州,牂牁属焉。按《汉志》武帝分天下为十三部,置十三部刺史,改梁曰益。《晋书·地理志》汉初有汉中、巴蜀、高祖六年分蜀置广汉。武帝开西南夷,更置犍为、牂牁、、益州四郡,凡八部,遂置益州统焉,益州盖始此也。是后贵州一省,有牂牁郡地者,贵阳府之龙里、贵定两县,平越州及瓮安、余庆两县,镇远府之施秉县、黄平州,石阡府在乌江南岸之境,及都匀北半府并且兰县地;都匀南半府及黎平府之古州厅71并母敛县地;贵阳府之开州、修文县,及大定一府并平夷县地;遵义大半府,及石阡府、平越州在乌江北两县并鄨县地;贵阳府之贵筑县72、定番73、广顺74两州、长寨75同知,及安顺一府并夜郎县地;兴义府普安厅,及安顺近南之境并谈指县地。有犍为郡边地者,遵义府之仁怀县及仁怀厅有符县地;大定府之威宁州西境微有南广县地;毕节县北境微有汉阳县地。有巴郡地者,思南一府,及遵义府之正安州东北隅并涪陵县地,并属益州。有武陵郡地者,黎平大半府,及镇远府之台拱76同知、清江77通判、天柱县并镡成县地;镇远府之镇远县,及思州一府并无阳县地;铜仁一府,及松桃厅并辰阳78县地,属荆州,终两汉之世79

蜀汉后主建兴三年分建宁、牂牁地立兴古郡,且兰、母敛仍属牂牁。按是时牂牁当领县六,且兰、谈指、夜郎、母敛、鄨、平夷,兴古领牂牁之县宛温(《华阳志》只作温)、句町、漏卧、镡封、进乘、西随,而同并、母单移属建宁。而巴之涪陵自建安时益州牧刘璋分以置县,先主以为涪陵郡涪陵属涪陵。璋又分犍为置江阳郡,符属江阳。先主又以犍为属国置朱提郡,南广、汉阳皆属朱提。后主延熙中,又分置南广郡,南广属南广,并蜀之益州所领。而贵州所有荆州武陵诸县地,州自建安十三年刘琮降魏,魏尽有之。及败于赤壁,武陵入吴,十九年与蜀分荆州,武陵入属,先主没,复入吴。《太平寰宇记》引《蜀志》先主于武陵五谿立黔安郡,领五县。后主又增一县,地志阙略80不详,所领县名俟考81

晋武帝泰始六年分益州之南中四郡置宁州,牂牁仍属益州。按《晋书·地理志》:泰始七年,武帝以益州地广,分益州之建宁、兴古、云南,交州之永昌,合四郡为宁州。太康三年,武帝又废宁州入益州,立南夷校尉以护之。惠帝太安元年,复置宁州,牂牁属宁州。按《华阳国志》太安元年,永昌从事江阳孙辨上南中形势,七郡斗绝82,晋弱夷强。加其土人屈塞,应复宁州,以相镇慰83。冬十一月丙戌,诏书复置宁州,增统牂柯、益州、朱提,合七郡为刺史。是时贵州一省有符县地者,属益州;有武陵诸县地者,属荆州;有涪陵地者,自武帝泰始三年分益置梁,属梁州(此据《晋志》、《太平寰宇记》引王隐《晋书》云:魏末克蜀,分巴、涪陵以北七郡为梁州,则晋盖因之)。余并属宁州。《晋志》无南广郡,盖省入朱提,故此县在其郡中,后李雄乃复置。

怀帝永嘉五年分牂牁置夜郎、平夷二郡,且兰、母敛仍属牂牁。按《华阳国志》载:是时牂牁属县四,曰万寿84,郡治有万寿山;且兰,有柱蒲关;广谈85、母敛(《晋志》作劎,误)。《宋志》此郡又有晋乐86、丹南87二县,云江左立,分置当在元帝后。万寿一县《宋志》云:晋武帝立此县,当从且兰分出。据王隐《地道记》云(《后汉志》注引):且兰有沅水,则所分立万寿者,盖县之北境。丹南一县当从母敛分出,今独山、荔波西南之界,即广西南丹州。州亦有汉母敛地,意其自宋纳土称州,尚蒙晋丹南之故名欤?则丹南盖母敛南境。是时都匀盖仍且兰、母敛二县地。永嘉以还,梁、宁二州郡县多没于李特、李寿,后乃渐复。唯牂牁有太守谢恕保境为晋。又按分牂牁置二郡,《华阳志》及《晋书》系年乖异88,今从《宋书志》、《晋志》。牂牁县有并渠,疑即《宋志》之晋乐也。东晋元帝咸康四年,分宁州置安州,牂牁属安州。按《宋志》是年分置安州者,牂牁、夜郎、朱提、越巂四郡。七年冬十二月,罢安州,牂牁仍属宁州。

宋且兰、母敛二县仍是牂牁,隶宁州。按《宋书·州郡志》牂牁郡所领县较晋多新宁89长,云何、徐90不箸置立,则此县分自何县不可知。是时贵州一省,有宁、荆二州郡县地隶如故,唯梁州之涪陵,自晋永嘉后没蛮,桓温定蜀,亦未之复。益州之江阳、符,自晋穆帝于符置安乐县91,见《元和郡县志》。至宋则无此郡县,唯别有东江阳郡,盖非实地也。

齐改牂牁郡为南牂牁郡,且兰、母敛属南牂牁,隶宁州。按《齐书·州郡志》南牂牁郡领县与宋牂牁同,别有东牂牁郡(注云:永明三年户口簿云,新置无属县,而志载所领乃有宜南、平阳、西新市、南新市、西平阳、东新市等六县),属郢州。当缘既置此郡,乃以南别之也。东牂牁不知所在,或谓武陵郡自宋由荆州来属郢州,辰阳、㵲阳(《晋·宋志》㵲作舞,即无阳也)并在所领,而镡成《晋志》后即不见。镡城在牂牁东,当以此废县置,而据《水经·沅水注》镡成自是并入无阳,殆别分牂牁、武陵间地为之邪?是时夜郎、平蛮(即平夷,东晋改)二郡南广、汉阳二县如故,符或当在宋昌郡江阳县中,并属宁州。又巴州□□92有涪陵县,未知即汉涪陵否?

梁以后无考。按《隋书·地理志》:梁武帝奄有93旧吴,务恢境宇,频事经略,开拓闽、越,克复淮浦,平俚洞,破牂牁,又以旧州遐阔,多有析置。既而侯景构祸,台城沦陷,坟籍94散逸,注记无遗95,郡县户口,不能详究。逮于陈氏,土宇弥蹙96,西亡蜀、汉,北丧淮、肥,威力所加,不出荆、扬之域。据此梁时宁州所隶牂牁诸郡,较齐当尤有恢阔。观天监时,有宁州刺史任太洪,见《魏书》、《梁书》。又有大同时,宁州刺史徐文盛,可见籍记97无征98耳。至陈亡,巴蜀、贵州所有宁、益之地,乃尽没于蛮。周起,虽能西兼巴蜀,南中非其所制,故隋牂牁郡置自开皇,不因前代,盖微有故地,已系新开。唐牂、琰、庄、充、应、矩等州,皆出谢、赵99首领所献,非其证欤。

注释:

1. 据依:依据。

2. 洪稚存:即洪亮吉(17461809年),原名洪莲,字君直、稚存,号北江,别号藕庄、梦殊、对岩、华封,晚号更生居士。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人。清朝诗人、骈文家、大臣、经学家、文学家、毗陵七子之一。

3.他可知矣:其他的可想而知。

4.箸:通“著”,撰写,写作。

5.诒:赠与,给与。

6.华阳:即《华阳国志》,又称《华阳国记》,东晋十六国时期成汉常璩撰。全书分为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孙述、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大同志,李特、李雄、李期、李寿、李势志,先贤士女总赞,后贤志,序志并士女目录等,共12卷,约11万字。其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巴蜀史事,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洪亮吉认为,此书与《越绝书》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以下《华阳志》同。

7.姚州:今云南省姚安县西北旧城。

8.外:指皇帝征召或声讨不到的地方。此为境外。檄。可指边境、边地。

9.叙州:今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

10.胡朏明:即胡渭(16331714年),清代经学家、地理学家。初名渭生,字明,号东樵。浙江德清人。年十五为县学生,入太学,笃志经义,尤精舆地学。著有《禹贡锥指》等。朏,音fěi新月开始生明发光,亦用于农历每月初三日的代称。

11.宝庆府:今湖南省邵阳市。

12.大定:大定府,今贵州省毕节市。

13.平越:直隶州,州治平越(今贵州省福泉市)。辖今余庆、瓮安、湄潭三县。

14.当日:犹当时。

15.去夏:距离夏朝。

16.大较:大概,大略。

17.《传》指《左传》,成公二年有“蛮夷戎狄,不式王命,淫湎毁常,王命伐之”之句。《正义》指《尚书正义》。《通典》乃唐杜佑编撰。

18. 贾公彦:生卒年不详,唐早期儒家学者、经学家。官至太学博士。撰《周礼义疏》、《仪礼义疏》,均收入《十三经注疏》。

19. 林少颖:即林之奇(11121176年),字少颖,号拙斋,人称三山先生,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宋代理学家、文学家。著有《拙斋集》、《观澜文集》等。

20.按贵州人民出版社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管子全译》上册331页载——尹知章注:“皆南夷之国号也。”䍧牱,一作“牂牁”,约在今贵州、云南等地,不是齐桓公所到之地。 ,字书无此字。尹桐阳疑为“长瓜”,即长沙:不庾,疑为“北朐”,《山海经·海内南经》:“雕题国、北朐国皆在郁水南。”雕题,即交趾。《礼记·王制》:“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孔颖达疏:“题,谓额也,谓以丹青刻其额。”黑齿,安井衡云:“岭南之人食槟榔,其齿变黑,因以名其国耳。” cháng

21.泝:音逆水而上。后作溯”。《玉篇水部》:泝,逆流而上也。

22.船:钉木桩以拴船。椓,音zhuó,敲打,槌击。《说文·木部》:椓,击也。

23.役属:指使隶属于己而役使之。

24.按《史记·西南夷列传》:建元六年,大行王恢击东越,东越杀王郢以报。恢因兵威使番阳令唐蒙风指晓南越。南越食蒙蜀枸酱,蒙问所从来,曰“道(指取道)西北牂柯,牂柯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蒙归至长安,问蜀贾人,贾人曰:“独蜀出枸酱,多持窃出市夜郎。夜郎者,临牂柯江,江广百馀步,足以行船。南越以财物役属夜郎,西至同师,然亦不能臣使也。”夜郎国历史大致于战国楚襄王讨伐夜郎起,至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遣唐蒙出使夜郎,元封元年(前110)西汉灭南越后,夜郎并入牂牁郡。汉成帝和平二年(前27年),夜郎王兴与句町、漏卧等族争斗,为牂牁太守陈立所杀,余部叛汉失败,迁徙至中南半岛,史称“夜郎南迁”。东汉永初元年(107年),南迁后的夜郎蛮夷举土内属,前后存世三百余年。牂牁国约兴起于春秋时期,至战国时期为夜郎国所灭。

25.雄长:称霸;称雄。《三国志·吴志·士燮传》:“燮兄弟并为列郡,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

26. 旋自长之:不久便自立为王。长,做长官;为首领。

27魋结:即魋髻指结成椎形的髻魋,音 tuí,兽名,似小熊,毛浅而赤黄。《尔雅》:魋如小熊,窃毛而黄

28.略:夺取、攻占。

29.盖:表示推测,大约、大概。

30.僰道:僰,音。古县名。汉属犍为郡。为僰人所居,故名。按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第二编下篇第九章第五节犍为郡:僰道(—8),汉初疑无此县,置年不详,治今四川宜宾市西南。

31.不宾:不臣服,不归顺。

32. 按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第二编下篇第九章益州刺史部地区郡县沿革:益州刺史部范围内,汉立国之初,仅巴、蜀、汉中三郡。高帝六年(前201)分蜀置广汉,遂有四郡。至武帝年间,始开西南夷,建元六年(前135),分巴、广汉而置犍为郡;元鼎六年(前111),再度拓边,于西南则新置武都、牂牁、象郡、越、汶山、沈黎六郡;元封二年(前109),置益州郡。天汉四年(前97),罢沈黎并入蜀郡。昭帝元凤五年(前76)罢象郡。宣帝地节三年(前67)复罢汶山郡,并入蜀郡,遂至《汉志》时之大致规模。

33.:音 按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第二编下篇第九章第五节犍为郡:鄨县111),当置于武帝元光年间,元鼎六年别属牂牁郡。治今贵州遵义市西。牂牁郡:鄨县111—8),得自犍为郡,《华阳国志》言其曾为犍为郡治。治今贵州遵义市西。

34.符:按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第二编下篇第九章第五节犍为郡:符县(115—8),《华阳国志》云,县乃武帝元鼎二年置。治今四川合江县。

35.平夷:按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第二编下篇第九章第五节牂牁郡:平夷县(111—8),治所当在今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以东与大方县以北交界处一带。

36.南广:按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第二编下篇第九章第五节犍为郡:南广县(104—8),武帝太初元年置,见《华阳国志》。治所在今四川筠连县一带,确地无考。

37.汉阳:按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第二编下篇第九章第五节犍为郡:汉阳县(—8),置年不详。治所当在今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赫章县一带,确地无考。

38.镡成:按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第二编下篇第九章第三节武陵郡:镡成县(111—8),武帝元鼎六年,得南越地镡成县。《山海经·海内东经》云:“沅水出象郡镡城西,东注江,入下隽西,合洞庭中。”此“镡城”即《汉志》“镡成”,说明秦时镡成县本属象郡。汉初象郡地为赵佗所并,故武陵郡不得有镡成地。元鼎六年平南越后,镡成方属武陵。治所在今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南,确址无考。镡,音tán

39.此有误。另见《都匀邦水河为沅水正源考》一文注释。

40.愈见:犹更加明显。

41.按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第二编下篇第九章第五节犍为郡:《汉志》作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置。元朔年间,二县一都尉当指鄨县、故且兰县和夜郎都尉。

42.:尝頞:即常頞,頞,音è秦国官吏。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出使夜郎,置夜郎、汉阳二县,归蜀郡管辖。还对今宜宾经毕节至曲靖一段的道路进行了改造,筑成了历史上著名的五尺道,并设置邮亭。

43.按《史记·西南夷列传》原文:“南越破后,及汉诛且兰、邛君,并杀筰侯,厓駹皆振恐,请臣置吏。乃以邛都为越郡,筰都为沈犁郡,厓駹为汶山郡。”筰,音zuó厓駹,音yá máng,泛指我国古代西南部的一个族群,主要分布在岷江上游地区,包括甘南一带。西汉称为冉駹,是蜀西最大的部族。异说颇多。巂,音

44.班马:指班固与司马迁。

‌45.夜郎:按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第二编下篇第九章第五节牂牁郡:夜郎县(111—8),治所当在今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西部一带。

46.句町:按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第二编下篇第九章第五节牂牁郡:句町县(111—8),治所当在今云南广南县西北。

47.漏卧:按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第二编下篇第九章第五节牂牁郡:漏卧县(111—8),治所当在今云南罗平县。

48.故且兰:按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第二编下篇第九章第五节犍为郡:故且兰县(?111),当置于武帝元光年间,元鼎六年别属牂牁郡。治所当在今贵州福泉市境,确址不详。牂牁郡:据《汉书》卷95《西南夷传》,牂牁郡治故且兰县。故且兰县(111—8),本属犍为郡。治所当在今贵州福泉市境,确址不详。

49.同师:又作“桐师”,约在今云南保山一带,属古哀牢国地。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内附,以其地设永昌郡。

50.喻:通“谕”,晓谕,告谕。

51.按《史记·西南夷列传》原文:蒙乃上书说上曰:“南越王黄屋左纛,地东西万馀里,名为外臣,实一州主也。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馀万,浮船牂柯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诚以汉之强,巴蜀之饶,通夜郎道,为置吏,易甚。”上许之。乃拜蒙为郎中将,将千人,食重万馀人,从巴蜀筰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夜郎旁小邑皆贪汉缯帛,以为汉道险,终不能有也,乃且听蒙约。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

52. 按《史记·西南夷列传》原文:“蜀人司马相如亦言西夷邛、筰可置郡。使相如以郎中将往喻,皆如南夷,为置一都尉,十馀县,属蜀。当是时,巴蜀四郡通西南夷道,戍转相饟。数岁,道不通,士罢饿离湿死者甚众;西南夷又数反,发兵兴击,秏费无功。上患之,使公孙弘往视问焉。还对,言其不便。及弘为御史大夫,是时方筑朔方以据河逐胡,弘因数言西南夷害,可且罢,专力事匈奴。上罢西夷,独置南夷夜郎两县一都尉,稍令犍为自葆就。”饟,同饷,军士的薪俸、粮食。转饟,即转饷,指运送军粮。葆就,谓保卫城池,修成郡县。

53.镡封:按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第二编下篇第九章第五节牂牁郡:镡封县(111—8),治所当在今云南砚山县西北与文山苗族壮族自治州交界处一带。

54.同并:按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第二编下篇第九章第五节牂牁郡:同并县(111—8),治所当在今云南弥勒市东南。

55.谈指:按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第二编下篇第九章第五节牂牁郡:谈指县(111—8),治所当在今贵州贞丰县西北一带。

56.宛温:按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第二编下篇第九章第五节牂牁郡:宛温县(111—8),治所当在今云南丘北县南,砚山县北一带。

57.母敛:按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第二编下篇第九章第五节牂牁郡:母敛县(76—8),本属象郡,昭帝元凤五年来隶牂牁郡。治所当在今贵州独山县北。附象郡:母敛县(11176),昭帝元凤五年别属牂牁郡。治所当在今贵州独山县北。

58.母单:按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第二编下篇第九章第五节牂牁郡:母单县(111—8),治所当在今云南弥勒市西北一带。

59.漏江:按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第二编下篇第九章第五节牂牁郡:漏江县(111—8),治所当在今云南泸西县东。

60.西随:按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第二编下篇第九章第五节牂牁郡:西随县(111—8),治所当在今云南元阳县东南一带。

61.都梦:按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第二编下篇第九章第五节牂牁郡:都梦县(111—8),治所当在今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及西畴县交界处一带。

62.谈槀按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第二编下篇第九章第五节牂牁郡:谈槀县(111—8),治所当在今贵州省盘县西南。

63.进桑:按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第二编下篇第九章第五节牂牁郡:进桑县(111—8),治所当在今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东。

64.无阳无水:按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第二编下篇第九章第三节武陵郡:无阳县(202—8),确地无考,当在今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东北。无水,即今㵲水,又名舞水、水,古称无水、巫水。沅江一级支流,五溪之一。发源于贵州省瓮安县,经瓮安、黄平、施秉、镇远、岑巩、玉屏等县,至鱼市镇入湖南省怀化市境,流经新晃、芷江、鹤城、中方、洪江等县市区,在洪江市黔城镇汇入沅江。贵州段称㵲阳河。

65.旁沟水:疑为今沅江上游清水江。

66.刚水:疑为今柳江上游都柳江。都柳江在独山县境段叫独山江。流入三都县境烂土段叫烂土河,打见河汇入之后称大河。流至阁脚与马场河汇合后称都柳江。

67.潭中:按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第二编下篇第十四章第一节郁林郡:潭中县(111—8),治今广西柳州市东南。“刚水东至潭中入潭”的潭指潭水,即今柳江。柳江干流在传统上分三段,上游在贵州省境称都柳江,入广西境称融江、柳江。

68.定周:按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第二编下篇第十四章第一节郁林郡:定周县(111—8),治今广西宜州市。

69.玉山:疑为今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西南,湘、桂界上(见《汉书新注》1994年三秦出版社)。柯林,应为阿林,按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第二编下篇第十四章第一节郁林郡:阿林县(111—8),治今广西桂平市东南。按靖州、城步两县水系均为长江水系,靖州渠江(渠水)、城步巫水(洪江)皆属沅江支流。此述为柳江所出,实有误。

70.永从县:县治在今贵州黎平县永从乡。民国三十年(1941年)永从县、下江县合并改名从江县,县城等地则划归黎平县。

71.古州厅:治今贵州榕江县。

72.贵筑县:治今贵州贵阳市花溪区。

73.定番:治今贵州惠水县。

74.广顺:治今贵州长顺县广顺镇。

75.长寨:治今贵州长顺县长寨镇。

76.台拱:治今贵州台江县。

77.清江:治今贵州剑河县。

78.辰阳:按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第二编下篇第九章第三节武陵郡:辰阳县(202—8),治今湖南辰溪县西南。

79.按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第三编下篇第十章第六节牂牁郡沿革:牂牁郡(25—220),新莽末年,牂牁郡据郡自保,东汉建立,遣使归属。牂牁郡于东汉一朝几无所变易,唯《汉志》中都梦县不见载于《续汉志》,当为东汉初省并。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牂牁郡领十六县:故且兰、镡封、鄨、漏卧、平夷、同并、谈指、宛温、毋敛、夜郎、毋单、漏江、西随、谈槀、进桑、句町。此后至汉末不变。

80.阙略:缺漏;不完备。

81.俟考:待考证。俟,音,等待。

82.斗绝:斗,通陡。陡峭峻险、孤悬、犹悬殊的意思。

83.镇慰:安抚慰问。

84.万寿:大约包括今贵州瓮安县、余庆县之间的地区。按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上册》第四编第一章第十二节牂牁郡:万寿(283—302),按魏末无此县,《晋志》属。检《宋志》:“万寿令,晋武帝立。”则武帝时置万寿县,当属牂牁郡。

85.广谈:今贵州贵阳、安顺一带。按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上册》第五编第一章第十四节夜郎郡:广谈(—420),按西晋无此县,据《宋志》夜郎太守条有广谈县,又《华阳国志》卷4《南中志》牂牁郡所属有广谈县,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第二篇牂牁郡广谈条以为东晋增设广谈县,是。

86.晋乐:疑今贵州贵阳一带。按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上册》第五编第一章第十四节牂牁郡:晋乐(—420),按西晋无此县,据《宋志》牂牁太守条:“晋乐令,江左立。”则入东晋后置晋乐县。

87.丹南:按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上册》第五编第一章第十四节牂牁郡:丹南(—420),按西晋无此县,据《宋志》牂牁太守条:“丹南长,江左立。”则入东晋后置丹南县。

88.乖异:不近情理的怪事。此指混乱不堪。

89.新宁:确地无考。按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下册》第六编第一章第二十二节牂牁郡:新宁(464—478),按东晋无此县,据《宋志》宁州刺史牂牁太守条:“新宁长,何、徐不注置立。”则大明八年前新置新宁县。

90.何、徐:指南朝刘宋时期由何承天和徐爰分别编修的州郡志,也称《何志》和《徐志》。《何志》下限为元嘉二十年(443年),《徐志》下限为大明八年(464年),是当时两部重要地方行政区划志。

91.安乐县:按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符县所属益州诸郡无此县著录。

92.□□郡:此应为涪陵郡。按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下册》第七编第一章第十四节巴州沿革:涪陵郡(480—482)——治汉平(今重庆涪陵区东南)。建元二年自梁州来属,永明元年巴州废,复移属梁州,领县三。所领三县即汉平、涪陵、汉玫,属巴州仅存三年。

93.奄有:奄,音yǎn。指全部占有,多用于疆土。

94. 坟籍:指古代典籍。

95.注记无遗:注记,指记载;记录。无遗,一点不遗留。

96.土宇弥蹙:土宇,指疆土;国土。蹙,音,狭窄,狭小。意即国土变得越来越狭小。

97.籍记:指登记姓名于簿册上。

98.无征:没有证据。征,证明;验证。《后汉书·张衡传》:怪其无征。

99.谢、赵:指牂牁谢、赵两家土著。谢氏源自东汉光武帝刘秀封谢暹“义郎”,管理牂牁郡,并世代承袭,为贵州谢氏家族始祖。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谢氏首领谢龙羽遣使入朝,率土归附。唐以其地置牂州,封其为牂州刺史。赵氏起于唐初明州(今贵州贞丰一带)土著酋长赵摩。太宗贞观三年(629年)遣使内附。二十一年(647年),以其地置明州,封其为明州刺史。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