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地图鉴赏(四十三)——租界地图之最终章《袖珍上海分区邨里图》

2021-09-25


袖珍上海分区邨里图.jpgScan Image_563.jpg

上海老地图鉴赏(四十三)

——租界地图之最终章《袖珍上海分区邨里图》

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世界反法西斯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自中途岛战役起,日军接连遭到重创,节节败退。在上海,日军于1941128日,即偷袭珍珠港的次日即全面进占公共租界,驱逐了工部局中所有英美荷籍人员,彻底攫取了租界的行政司法大权。在这一背景下,英、美两国分别在1010日发表声明,拟放弃在华治外法权等所有特权。日本获悉后,欲拉拢汪伪政府死心塌地为其卖命,遂于次年19日抢先与之签订了《关于交还租界及撤废治外法权之协定》。730日,法国维希政府“交还”法租界给汪伪当局。81日,汪伪在工部局礼堂举行“收回”公共租界仪式。接收后设公共租界为伪上海特别市第一区,法租界为第八区。陈公博兼任第一区公署署长。

不过,两租界仅仅是名义上被汪伪所收回,大权实际上仍由日军把持和控制。直到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根据1943年签署的《中美新约》、《中英新约》,以及1946年与法国临时政府订立的《关于法国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才从法律上真正实现了对租界的收回及其管理,见证了中国百年屈辱史的上海租界,至此彻底落下了帷幕。

汪伪政府“收回”租界前两个月,即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六月,上海华光舆地社出版发行了一册《袖珍上海分区邨里图》(以下简称《邨里图》,“邨”字是“村”的异体字),虽不能百分之百确定这就是租界“收回”之前最后面世的上海租界分区地图,但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且时局混乱危急,有其他类似地图出版的恐怕也是寥寥无几,因此称为最后的租界地图亦不为过。

《邨里图》由张世奇、屠烈煊编绘,六十四开硬面精装本,分为地图和附表两部分。地图共十二幅(页),单面彩印,折叠装入,各幅展开大小不一,最大幅面不超过十六开,所示区域包括租界及越界筑路区、南市、闸北。其先后顺序是:上海全图及分区图索引(1:9.0万,未计入正式图幅)、公共租界中区(1:1.2万)、公共租界西区(1:2.1万)、公共租界北区(1:1.3万)、公共租界东区西部(1:2.2万)、公共租界东区东部(1:.2.0万)、法租界及城区(1:1.3万)、法新租界(1:1.8万)、南市东部(1:1.8万)、南市西部(1:1.8万)、闸北(1:3.0万)、沪西越界筑路区(1:2.6万,图幅名称作“沪西越界筑路区东段图”)。

各图重点专注于路名、里名、弄名的标注,这也是该图册最为主要的内容。“里弄”,又叫弄堂,最早起源于英租界,即今黄浦江以西,河南路以东,延安东路以北,北京东路以南地带,其后遍及老城厢内外及近郊一带,成为上海民居的重要类型以及海派文化当中一个独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组成部分(即里弄文化)。十九世纪中叶上海开埠之后,在江南传统住宅建筑的基础上,受到西方城市联列式住宅布局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里弄住宅建筑,早期为木板房,后多采用花岗石或宁波红石(砂岩)作正门门框,配以乌漆涂面的厚木大门而得名为石库门里弄住宅。

总体而言,上海里弄的发展历程大致有石库门里弄、新式里弄和公寓里弄三种不同形态,新式里弄住宅是二十年代以后以石库门里弄住宅为基础建造的,随之又发展到花园里弄住宅和公寓里弄住宅。此外还有外观式样与广东城市住宅相近的广式里弄住宅的兴建,居民大多数为广东籍人与部分在沪的日本人,故又称之为“东洋房子”。

新式里弄住宅主要分布于今虹口、静安和黄浦三个区(以静安区最多),随后又往西推进到今徐汇、长宁、杨浦、普陀等区,南市仅尚文路龙门村一处,闸北无。广式里弄住宅分布于今虹口区吴淞路、武进路、虬江路,杨浦区通北路、杨树浦路一带,后扩展至今黄浦、长宁、普陀区一带。花园里弄住宅属于高级住宅,属独立或半独立式花园住宅。主要分布在今徐汇、黄浦、静安、长宁等区。公寓里弄住宅脱胎自花园里弄住宅,集中建造于三、四十年代,其风格崇尚欧化,外观与花园里弄住宅相仿。

到上海解放,全市计有里弄9214条,里弄住宅达20万幢,建筑面积1937.2万平方米,占全市住宅总面积57.4,其中旧式里弄住宅(包括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和广式里弄住宅)1242.5万平方米,新式里弄住宅469万平方米,花园里弄住宅134.1万平方米,公寓里弄住宅91.6万平方米。

里弄名称一般分为通名和专名两种。通名常见“里、坊、弄、邨、园、巷、庐、庄、别墅”等,以“里、弄、坊”称呼最多;专名则多由产权者命名。如“尊德里”由刘氏业主的“尊德堂”而得名;“保安坊”因邻近“保安司徒庙”(虹庙)而得名;而外商哈同的部分产业冠以“慈”字命名,像慈裕里、慈庆里、慈顺里、慈昌里、慈丰里、慈永里等等。又如英国人马立斯建造的里弄住宅都以“马”字头命名,像马德里、新马德里、西马德里、马乐里、马安里、马吉里等等。

《邨里图》附表重点收录了全市大小路名及里弄名4000余条,所占比重达全书的九成以上,包括上海路名检查表29页,收录大小路名850余条;上海里名检查表74页,即各里、坊、邨等以汉字表示的名称(弄几乎都用数字表示,极少用汉字),其中公共租界中区收录近300条,西区收录近900条,北区收录200条,法租界收录600条,法新租界收录600条,越界筑路区收录近500条;上海里弄名对照表71页,即里名和弄名很大一部分是相对应的,可互为对照,只有少部分弄名没有对应的里名,其中公共租界中区收录500余条,西区收录1200余条,北区收录360余条,法租界收录1300余条,沪西越界筑路区收录360余条;此外还有电车及公共汽车路线表4页及上海地名旧俗别称表2页。

编者在序言中称:“凡公共租界中、西、北三区,法租界新旧二区,及沪西越界筑路区域,皆就最近实际情况,详列路名、里弄、大商号、娱乐场等,及电车、无轨电车、公共汽车等交通路线,分区绘列数图,并编制路名、里弄及交通线等数表,以便沪人士审阅检查。对于南北市区及公共租界东区,则以大部已成废墟,又限于环境,调查不能周详,且今日亦并不需要,则仅列路名而阙其里弄交通,附表亦仅及路名而止,非敢因陋就简,盖有待于他日之增列详补也。”所谓的“大部已成废墟”,实际上就是毁于日军的炮火。

因此里弄名集中在公共租界中、西、北三区,法租界,法新租界及沪西越界筑路区六幅,以里名标示为主,没有相对应里名的则标示弄名。再加上邮局、戏院、公园、领署、巡捕房、菜市、学校、医院、银行、公司等,不过囿于地图幅面的限制,标示内容较多,字体过小,略显拥挤不堪,阅读颇为费劲,非得依赖放大镜不可。总之,在抗战结束之前出版的各类上海地图中,专注于里弄名称的实不多见,这本《邨里图》一是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上海里弄发展以及里弄文化提供了一份极其难得的历史实物资料;二是上海租界历史结束前(即便名义上“收回”了租界)租界全貌的最后展示和见证。

《邨里图》首版发行于19411月,出版及发行者是上海地图社,总发行所是世界舆地学社,编绘者张世奇、屠烈煊。笔者所藏有首版及第六版,两册编制体例及内容毫无差别,第六版仅编绘者不变,而出版及发行者、总发行所已改为华光舆地社,地址上海白克路二〇〇弄12号(今黄浦区凤阳路,二〇〇弄即怀德里,该小区今仍存在)。笔者推测,改名作华光舆地社是在日军进占公共租界以后,原上海地图社极有可能被汪伪政权接收或改组,成了为侵略者服务的地图出版机构。该社出版的一些地图,如《现代中国地图》等都是按照日本人的授意绘制的。至于编绘者张世奇、屠烈煊,因其是最初的地图制作人,再版本只是继续署名而已,他们多半已经逃离或辞职。张、屠二人在战后继续供职于世界舆地学社从事地图编制工作,若投敌是不会被轻易放过的。

附:上海地名之旧俗别称(括弧内为笔者注)

二马路 即九江路(今黄浦区,路名未变)

八仙桥 在恺自尔路麦高包禄路口,桥已拆除(恺自尔路,今黄浦区金陵中路;麦高包禄路,今黄浦区龙门路)

二洋泾桥 在公共租界四川路南端爱多亚路,桥已拆除(四川路,今黄浦区四川中路;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跨静安、黄浦两区)

三洋泾桥 在公共租界南端江西路爱多亚路,桥已拆除(江西路,今黄浦区江西中路)

三茅阁桥 在公共租界河南路南端爱多亚路,桥已拆除(河南路,今黄浦区河南中路)

三马路 即汉口路(今黄浦区,路名未变)

大马路 即南京路(今黄浦区南京东路)

大新街 即湖北路(今黄浦区,路名未变)

大自鸣钟 一、即公馆马路法捕房之俗称;二、在劳勃生路小沙渡路口,日人川村塔顶之钟(公馆马路,今黄浦区金陵东路;劳勃生路,今普陀区长寿路;小沙渡路,今静安区西康路)

小花园 在浙江路福州路北女鞋店汇聚处(浙江路,今黄浦区浙江中路;福州路,今黄浦区,路名未变)

叉袋角 麦根路北宜昌路东沿苏州河一带之俗称(麦根路,今静安区淮安路;宜昌路,今普陀区,路名未变)

日升楼 在浙江路南京路口,昔年其地有茶肆名五云日升楼

太平桥 在西门路白尔路口,桥已拆除(西门路,今黄浦区自忠路;白尔路,今黄浦区自忠路东段,顺昌路北段)

王家沙 在卡德路爱文义路之间(卡德路,今静安区石门二路;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跨黄浦、静安两区

天文台路 即劳神父路(今黄浦区合肥路)

六马路 即北海路(今黄浦区,路名未变)

外洋泾桥 即爱多亚路外滩,桥已拆除

北泥城桥 在新闸路东端虞洽卿路,桥已拆除(新闸路,跨黄浦、静安两区,路名未变;虞洽卿路,今黄浦区西藏中路)

四马路 即福州路

正丰街 广东路福建路西之旧称(广东路,今黄浦区,路名未变;福建路,今黄浦区福建中路)

西新桥 公共租界云南路南端爱多亚路,桥已拆除(云南路,今黄浦区云南中路、云南北路)

西藏路 即虞洽卿路

池浜桥 在新闸路池浜路,桥已拆除(池浜路,今静安区慈溪路)

沈家湾 吴淞路汤恩路一带俗称(吴淞路,今虹口区,路名未变;汤恩路,今虹口区哈尔滨路)

抛球场 河南路南京路之俗称

辛家花园 新闸路清凉寺附近

东新桥 公共租界浙江路南端爱多亚路

长浜路 即福煦路(东段为今黄浦区金陵西路,西段为今黄浦区延安中路)

法大马路 即公馆马路

洋泾浜 即爱多亚路

珊家园 白克路虞洽卿路口(白克路,今黄浦区凤阳路)

后马路 北京路宁波路天津路之俗称(北京路,今黄浦区北京东路;宁波路,今黄浦区淮海东路;天津路,今黄浦区,路名未变)

南阳桥 在白尔路敏体尼荫路,桥已拆除(敏体尼荫路,今黄浦区西藏南路北段)

虹庙衖 即南京路虹庙隔壁之直隶路(直隶路,今黄浦区石潭弄)

马立斯 大沽路马霍路一带之俗称(大沽路,跨今黄浦、静安两区,路名未变;马霍路,今黄浦区黄陂北路)

书锦里 在山西路福州路北(山西路,今黄浦区山西南路)

偷鸡桥 在北京路浙江路,桥已拆除(即浙江路桥)

陈家浜 即爱文义路成都路,浜已填塞(成都路,今成都北路,跨黄浦、静安两区)

菜市街 即宁兴街(今黄浦区宁海东路)

麦家圈 山东路福州路南之俗称(在黄浦区中部,泛指今山东中路福州路至广东路两侧一带。1845年,英人麦都思在此购地开设墨海书馆,并建造住宅,因名麦家圈

望平街 山东路福州路北之别称

带钩桥 山东路南端爱多亚路,桥已拆除

斜桥 在法租界蓝维蔼路底,为华法交界处,桥已拆除(蓝维蔼路,今黄浦区西藏南路)

棋盘街 河南路南段

新衙门 即第一特区法院,在北浙江路(今静安区浙江北路)

满庭坊 广东路西贵兴里、自由坊、德和里之俗称

郑家木桥 福建路南端爱多亚路,桥已拆除

铁马路 即北河南路(今河南北路,跨静安、虹口两区)

铁大桥 即天后宫桥(即河南路桥)

宝昌路 即霞飞路(今淮海中路,跨长宁、徐汇、黄浦区)

宝善街 广东路福建路东之俗称

宝隆路 即亚尔培路(今黄浦区陕西南路)

参考文献网站:上海地方志办公室(http://www.shtong.gov.cn/node2/index.html)

02.jpg01.jpg05.jpg03.jpg04.jpg06.jpg07.jpg10.jpg08.jpg09.jpg11.jpg12.jpgScan Image_155.jpg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