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地图鉴赏(四十八)—— 《最新邮递便览》中的上海邮政分区地图

2022-08-20

Scan Image_534.jpgScan Image_535.jpg

上海老地图鉴赏(四十八)——

《最新邮递便览》中的上海邮政分区地图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交通部分别派员回沪接管全市邮电事务,重建上海邮政管理局,并合并上海电报局和上海电话局为上海电信局,上海邮电通信业务得以迅速恢复。1946年底,为提高邮政效率、扭转连年亏损严重的窘况,改进服务质量以及开源节流等,在时任交通部部长俞大维的牵头主持下,在全国范围内发起所谓的“改良邮政”运动,对“中华邮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提出了“快、安全、普遍、服务”四大目标,采取了诸如分区投递制、推广寓所信箱、增办邮政新设施等政策,随着改良运动的大力推行,邮政电信的服务水平得到提高,窗口服务大为改善,邮递速度加快,社会舆论反映普遍较好。

在这一形势下,上海邮政当局通过开办火车行动邮局、汽车行动邮局,设立赶班信筒、车站邮亭、小型收信箱(寓所信箱),实施邮件投递分区制、昼夜可交信等一系列改善服务、改进业务的措施和方法。到1949年,上海邮区共设有自办局所73处,邮路总长3009公里。函件收寄量占全国函件量的18.5,包裹占全国总量的24.75

为了宣传“改良邮政”运动取得的成绩,推广新办法、新举措,民国36年(1947年)7月,上海绿园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为《最新邮递便览》(以下简称《便览》)的三十二开小册子,编辑者徐耀彭称:“近几月来,邮政锐意改进,积极革新,种种新设施,给予寄信人不少便利。尤以邮件分区投递办法实行以后,一部分寄件人已得到了邮件迅速的实际便利。但据统计,照此办法实行的邮件,仅占十分之一二,显见该项办法,尚未普遍。有鉴于此,特编印本书,希望每一寄件人都能明了这新的邮递法。”

邮件投递分区制(又称“分区投递制”)于1947年起率先在南京、上海两大城市实行,其起因是由于城市范围辽阔,街巷分布繁杂,分拣邮件费时费力,遂仿效英美等国邮政采取的邮件投递分区制度,将城市分为若干投递区,编订号码(即邮政编码的雏形)。在收件人及寄件人地名下方,由寄件人加注区号,邮局分拣时,只按号码,便可节省很多时间,快速送出信件。其次还可避免新进分拣人员误分地段,减少信件延误或错投的机率。

《便览》全书,着重以沪宁两地分区投递情况为要,而上海一地又占其大半,包括上海市邮件投递分区简图2幅,南京市邮件投递分区简图1幅,上海市邮件投递分区分图15幅;上海市邮件分区街名一览表72页,南京市邮件分区街名一览表24页,上海市新旧路名对照表8页。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本“上海市邮件投递分区地图册”,而将一个城市内的邮政分区地图蒐集成册,在民国时期至少到目前还没发现有第二种,即便是解放后也很罕见。

同时,为提高《便览》在“改良邮政”相关政策、知识的全面性、普及性和增强读者的知识性、可读性考虑,编者加入了各类邮件资费表、最近邮政之进步(俞大维撰写)、邮局新设施、各类邮件之投递与处理办法、信件包裹改寄撤回查询法、交寄包裹手续、标准信笺信封印制使用法、纪念邮票详目、集邮常识等内容。

分区简图与分图由杨思成、陶孝根绘制,均为双面单色印刷,地图表现内容较为单一,主要标记了管理局、支局所在地,道路及道路名,还有铁路、河流、分区界几项,对一些重要的地名或公私机构、工商企业、学校等也酌情予以了标注。同时标示了指北针,无比例尺。总体上看稍感简略,但作为邮件投递使用的一般参考地图来说已经足够了,特别是在道路名称方面基本上做到了逐一不漏的。

按《便览》中所示,上海全市划为十八个投递区,按数字先后顺序分别是0145911121316171819202123252730。其范围仅涵盖主城区,主城区外的江湾、大场、真茹、蒲淞(后撤并入新泾区)、漕泾(后撤并入龙华区)、杨思(后撤并入洋泾区)、塘桥(后撤并入洋泾区)、洋泾、陆行(后撤并入洋泾区)等地未纳入。

第〇投递区北自武进路、四川北路路口向西沿武进路、天目路,折向南沿浙江北路,又向西沿海宁路,又向南沿西藏北路抵新垃圾桥,然后向东沿苏州河至天后宫桥,又向南沿河南中路,又向东沿中正东路抵黄浦江,再向北沿黄浦江(中山东一路)抵外白渡桥,又向西沿苏州河抵乍浦路桥,又向北沿乍浦路,又向西沿塘沽路,又向北沿四川北路至武进路路口止,其范围基本在黄浦区地界内。

第一投递区北自黄浦江边外马路与东门路路口向西沿东门路,再折向北偏西沿民国路呈半圆环状向西、向南至民国路、方浜中路、方浜西路、中华路路口,又向西沿方浜西路,又向南、向西沿西藏南路,又向南沿济南路,又向东沿陆家浜路,又向北沿跨龙路,又向东沿中华路、小南门街、董家渡街抵黄浦江外马路路口止,其范围基本在沪南区(后拆分为邑庙区、蓬莱区)地界内,整个上海老城厢都包含在内。

第四投递区南自张家浜起,在胡家木桥附近向北、东北大致沿浦东路至黄浦江边杨树浦路西侧的亚细亚大油栈止,其范围基本在洋泾区地界内,包括了今浦东新区以陆家嘴为中心的繁华地带。

第五投递区未绘制出全部范围,图中所示东自黄浦江边招商局北栈起,向北沿高阳路、物华路,又向东北沿德润路,又向西沿沙虹路一小段,再向北沿天宝路;西自外白渡桥起沿苏州河至乍浦路桥向北沿乍浦路,又向西沿塘沽路,又向北沿四川北路,又向西沿武进路,又向北沿中州路,又向东北沿淞沪铁路抵虹口港,又沿虹口港往西北而去。其北部自西向东大约止于水电路、广中路、欧阳路、沙虹路一线,该投递区范围基本在黄浦区、闸北区地界内。

第九投递区东自苏州河新垃圾桥起,向西沿苏州河抵宜昌路、江宁路、西苏州路路口江宁路桥处,再向东南沿江宁路,又向西沿武定路一小段,又向东南沿陕西北路,又向东沿中正中路、金陵西路,又向北沿连云路一段,又向偏东北沿中正东路,又向偏向北沿西藏中路回到新垃圾桥止,其范围基本在黄浦区地界内。

第十一投递区东自苏州河天后宫桥起,向西沿苏州河抵新垃圾桥,再向南沿西藏中路,又向东沿中正东路,又向北沿河南中路回到天后宫桥止,其范围基本在黄浦区地界内。

第十二投递区东自西藏南路、中正东路路口起,向西偏南沿中正东路,又向南沿连云路一段,又向西偏北沿金陵西路、中正中路,又向南沿中正南路,又向东沿复兴中路,又向北沿西藏南路一段,又向东沿方浜西路,又向东北沿民国路,再折向西沿桃源路一小段回到西藏南路,又向北沿西藏南路至中正东路路口止,其范围基本在黄浦区地界内。

第十三投递区东自黄浦江边中山东二路、中正东路路口起,向西沿中正东路,又向南沿西藏南路,又向东沿桃源路一小段,又向东北、东南呈椭圆形方向沿民国路,又向东沿东门路至黄浦江边止,其范围基本在黄浦区地界内,该区是面积最小的一个投递区。

第十六投递区未绘制出全部范围,图中所示东自日晖港入黄浦江口起,向北沿日晖港(日晖路西侧),又向西沿徐家汇(徐家汇路南侧),又向南沿天钥桥路,又向西南沿斜土路、漕溪路至沪杭甬铁路,再向偏西北沿沪杭甬铁路至虹桥路、林森西路路口,又沿虹桥路往西北而去,其南端至于龙华镇、漕河镇一线,该投递区范围基本在沪南区地界内。

第十七投递区东自武进路、中州路路口起,向北沿中州路至淞沪铁路,再向东北沿淞沪铁路至虹口港,又向北偏西沿虹口港至北宝兴路西侧晏摩氏女校东北侧附近,再折向西沿彭浦镇一线至沪太长途汽车路,又向南偏西过新村路、赵家花园一线至交通路,又向西北沿交通路一段后又折向南过京沪铁路前行之虬江,又沿虬江至苏州河,又沿苏州河至新垃圾桥,又向北沿西藏北路,又向东沿海宁路,又向北沿浙江北路,又向东沿天目路、武进路至中州路路口止,其范围基本在闸北区、彭浦区、江湾区地界内。

第十八投递区东自中正南一路、中正中路路口起,向西沿中正中路,又向西南沿华山路,又向东北沿林森中路,又向东南沿苑平路至谨记桥,再向东沿徐家汇(徐家汇路南侧)过枫林桥、大木桥至打浦桥,又向北沿中正南二路、中正南一路至中正中路路口止,其范围基本在黄浦区地界内。

第十九投递区未绘制出全部范围,图中所示西自黄浦江边招商局北栈起,向北沿高阳路、物华路,又向东北沿天宝路至翁家港折向东一段,又折向西南至南新港、范家宅一段,又折向东经陈家巷、陈家头一线至黄兴路,又向北偏西沿黄兴路,又向东沿控江路,又向东北沿马玉山路而去;其东端止于军工路、梨平路一线,南端临黄浦江,该投递区范围基本在黄浦区、引翔区地界内。

第二十投递区未绘制出全部范围,图中所示北自华山路、中正西路路口起,向西沿中正西路至中山西路交叉路口向西而去;东自华山路、中正西路路口向南沿华山路,又向东沿林森中路,又向南沿苑平路至谨记桥,再向西沿徐家汇,又向南偏西沿天钥桥路,又向西南沿斜土路、漕溪路至沪杭甬铁路,再折向西北沿沪杭甬铁路至虹桥路、林森西路路口,又沿虹桥路往西北而去,其西北端至于中山西路一线,该投递区范围基本在法华区、沪南区地界内。

第二十一投递区东自黄浦江边中山南路、董家渡街路口起,向西北沿董家渡街、小南门街,又向南沿跨龙路,又向西沿陆家浜路、斜徐路,又向南沿日晖港(日晖路西侧)至黄浦江汇合处止,南端临黄浦江,其范围基本在沪南区地界内。

第二十三投递区北自苏州河江宁路桥起,向西沿苏州河至中纺第一二三四厂折向东南过长寿路,沿胶州路一小段至安远路路口又折向西南过延平路、康定路,至武定路、梵皇渡路路口向西沿武定路一小段至顺宁路路口又折向西南,再向南沿江苏路一小段,又向西沿愚园路一段,又折向西南至沪杭甬铁路,又向南沿沪杭甬铁路(凯旋路西侧),又向东沿中正西路、华山路、中正中路,又向北沿陕西北路,又向东沿武定路一段,又向北沿江宁路回到江宁路桥止,其范围基本在黄浦区地界内。

第二十五投递区东自西藏南路、复兴中路路口起,向西沿复兴中路,又向南沿中正南二路,又向东沿徐家汇路,又向北沿济南路,又向东沿合肥路,又向北沿西藏南路回到复兴中路路口止,其范围基本在黄浦区地界内。

第二十七投递区北自苏州河、虬江(故道)汇合处起,向西北过沪杭甬铁路、中山北路后,又折向西南经陆许宅、杜家宅、金家巷一线至苏州河南岸中纺第五厂西侧,又向南沿中山西路西侧,又向东沿中正西路至凯旋路交叉路口,又向北沿沪杭甬铁路(凯旋路西侧),又折向西北至愚园路、定西路路口,又向东沿愚园路一段,再向北沿江苏路一小段,又折向东北至顺宁路路口向东沿武定路一小段至武定路、梵皇渡路路口,又折向东北过康定路、延平路,至胶州路、安远路路口向西北沿胶州路一小段,过长寿路经中纺第一制麻厂、中纺第一二三四厂抵苏州河,又沿苏州河回到苏州河、虬江汇合处止,其范围基本在闸北区、法华区地界内。

第三十投递区未绘制出全部范围,图中所示以新市区(五角场)一带为中心,西端在闸殷路、淞沪路、其美路一线,其范围基本在殷行区地界内。

在分区街名一览表中,读者可以按笔画顺序,对照地图,查询街道路名,凡有旧街名的,一律附注与括弧内,以备参考;凡一街分属两个或两个以上投递区的,则另专附说明于后。与上海市分区街名一览表不同的是,南京分区街名一览表未采用汉字笔画,而是按路、街、巷、里、桥、村、庄、园等分类法编排的,仅列出名称和所在投递区,较上海更为简略。

总的来说,“改良邮政”运动最终因国民党发动内战,经济崩溃等因素未能完全实现其规划的目标,但这一改良尝试所开辟的基本营运架构、分区投递法等为新中国的邮政事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便览》一书也是“改良邮政”运动最直观的历史见证和实物资料了。

最后附带一提,在《便览》封面题写书名的是时任邮政总局局长的霍锡祥;在扉页题写“服务群众”的是时任邮政总局副局长的谷春帆(19001979,曾名春藩,号德全,江苏吴县人。十八岁时就进入上海邮局为见习邮务员,历任业务处副处长、邮政总局业务处长、总务处长、邮政总局副局长等职,解放后被委任为华东邮政总局储汇处处长。后任邮电部邮政总局副局长、邮电部副部长,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著有《白银论》和《中国工业计划论》等著作。扉页后还有王裕光、郁功汉、李进禄等同仁及工商界人士题词,为本书增光添彩。其中王裕光19001968在上海解放前夕(任上海邮局代局长)接受中共地下组织领导,与二百多名职工一起坚守邮政大楼,共同护局,并受上海市代市长赵祖康之托向楼内顽抗的国民党驻军转达解放军的劝降令。在我军的强大军事压力和全体职工的坚决抗争下,历经两昼夜劝降成功,使大楼得以完整地交到人民手中。

Scan Image_538.jpg

Scan Image_542.jpgScan Image_545.jpgScan Image_546.jpgScan Image_548.jpgScan Image_549.jpgScan Image_553.jpgScan Image_554.jpgScan Image_555.jpgScan Image_558.jpgScan Image_557.jpgScan Image_556.jpg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