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桥城展新貌 西部茶都换旧颜
——《都匀市标准地名图集》侧记
乌夜啼·匀城题咏
南北通衢洞达,东西物候清新。
鸟语花香称胜境,山水润斯民。
各族风情溢彩,毛尖上品轻醇。
笙歌将迎天下客,今古最都匀。
一
作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集的《贵州省都匀市标准地名图集》(以下简称《地名图集》)在2020年12月终于出版了,这是都匀市民政局编制的、都匀历史上第一本专门的行政区划地名地图集,也是第一部以结集成册形式面世的地图作品,对一名生于斯长于斯的地图收藏爱好者来说,当然是值得欣喜和期待的。
都匀市位于贵州省南部,东与丹寨县、三都水族自治县毗连,南与独山县、平塘县接壤,西与贵定县相邻,北与麻江县交界,现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县级市)。市域总面积228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2.96万人(2020年),下辖五街道、四镇和一民族乡,共有行政村109个、社区26个、城镇居委会7个。
都匀历史悠久,《新五代史》卷66《楚世家·马希范》载:“于是……都云酋长尹怀昌率其昆明等十二部……皆附于希范”,这是“都云”最早见诸史籍之始,其时为楚国羁縻地区。元代属八番顺元宣慰使司八番宣抚司定远府辖县。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置都匀卫,弘治七年(1494年)置都匀府,清康熙十年(1671年)撤都匀卫置都匀县(附郭),民国成立不久废府存县。1958年设立都匀市,1962年裁市复县。1966年析城关恢复都匀市,市县并立。1983年撤都匀县,市县合一。
都匀是全球绿色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名茶——“都匀毛尖”之乡、西部摄影城、中国宜居城镇、中国十佳空气质量城市、全国现代物流示范城市、贵州省文明城市,同时也是全国首批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贵州省首批县级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市和黔中经济区五大主要城市中心之一。都匀山川秀丽,物产丰富,四季如春,三伏不热,冬行夏令,秋高气爽,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有“山水桥城”的美称。绿水青山造就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让人流连忘返的自然风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独特浓郁的历史人文景观。
都匀正当西南三省通向东南沿海的黄金交通要道,贵广高铁、黔桂铁路和厦蓉、兰海、都香高速、321和210国道等纵横交汇,交通面貌焕然一新,正大踏步融入贵阳“半小时交通经济圈”、珠江三角城市群“四小时交通经济圈”,发展前景大有可为。《地名图集》的出版,对于规范、正确使用和标注地名,弘扬地名文化,传承城市文脉,发展地方经济,推动旅游事业,增进民族团结等诸多方面,既填补了该项空白,又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指导和参考资料。
二
《地名图集》呈标准十六开软精装,依次分为序图、地名分类图、乡镇地名图和地名索引四大部分,编者利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数据及补更资料,以陆地水系、陆地地形、行政区域,群众自治组织,非行政区域,居民点,交通运输设施,水利、电力、通信设施,纪念地、旅游景点,建筑物,单位等11大类地名普查分类为基础,以市、乡(镇、街道办)两级行政区域为单元编辑标准地名图,乡、镇(街道办)政区图和街区图。市级图幅比例尺基本统一为1:28万,并附图例与照片。
序图由都匀市行政区划、都匀市中心城区、都匀市历史变迁(一至四)等图幅构成,历史变迁图幅多由1987年出版的《贵州省都匀市地名志》中辑出,有明代都匀府境图、清代都匀府境图、民国都匀县境图、民国都匀县城市街图、解放前期都匀城区图、1979年都匀市地图(1:31万)和2005年都匀市地图(1:28万)等七幅。
地名分类地图实际上属于专题图的范畴,分别有行政区域·群众自治组织·居民点、陆地水系·水利电力通信设施、陆地地形、交通运输设施、非行政区域·纪念地旅游景点·建筑物·单位等五幅。所谓的地名分类是根据民政部起草、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地名分类与类别代码编制规则》(GB/T18521-2001)实施的,即上述11大类分类标准,纵观国内出版发行的地名地图集册,严格依照这一分类模式编制的实不多见,也称得上是一种创新。
乡镇地名图囊括全市文峰街道、广惠街道、小围寨街道、沙包堡街道、绿茵湖街道、墨冲镇、平浪镇、匀东镇、毛尖镇、归兰水族乡等所有街道乡镇,图幅编绘首先是一街道(乡镇)一图,街道(乡镇)图在前,简介及街区图在后,均以平面图模式绘制,无地形表示。其次街道乡镇图幅比例尺在1:2万至1:11.5万之间,以广惠街道最大(1:2万),墨冲镇最小(1:11.5万),图中方格网因未标示经纬度仅作地名索引查询时使用;同时附有位置检视图,便于读者判明该街道(乡镇)在市内的方位。再次乡镇图中本街道(乡镇)以黄色打底,其他区域则以浅灰色打底,各类注记符号标记层次分明、详略得当;街区图成片居住地(真形居民地)或建筑物以粉红色打底,非居住地则是淡绿色,并凸显了绿地的标绘。地图整饰总体给人以美观醒目、朴素大方、简洁雅致、清晰易辨之感,科学性、实用性与艺术性并存。
尤其是注记符号的使用,专设乡镇图和街区图图例于目录后,从图例中可见,各类注记符号同样按照地名普查分类标准编排,乡镇图图例有11大类近60种,街区图图例有9大类40余种。图例的安排,突出了交通路线、文教卫旅等的标记,彰显了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十八大以来都匀全市面貌日新月异的大变化和经济、文化建设的大发展。例如在乡镇图图例中的交通运输设施一栏,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城市快速干道等交通线路的注记符号就有15种,这正是都匀,乃至黔南、贵州立体交通网遍布城乡,一改黔道艰险而化坦途的真直观、最真实的体现。
地名索引共收录各类地名3153条,以街道乡镇分别登载,各街道乡镇内又以地名普查分类标准依次列出,每一分类下的地名按汉语拼音先后次序,分别注明地名名称和对应的索引号,通过索引号即可查得该地名在地图内的位置。如查找文峰街道百子桥,其索引号为24—B2,即可在第24页文峰街道图幅内竖向B、横向2的方格内找到。
三
综上所述,就我所见国内基于第二次地名普查编纂出版的众多地名地图集册,都匀的这本《地名图集》在创新性、开拓性上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大到城镇格局,小到街巷细部,基本做到了精心构思,细致入微,力求新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用全新的视角通过地图这一载体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历史与现代相交融的大美都匀。
当然,《地名图集》也并非完美无缺,就我个人的看法,还是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的地方,与省外优秀的同类型作品相比较尚有一定的差距(如沪苏浙湘渝等省市)。大致梳理出来有如下几点:
一、书籍装帧虽采用了锁线胶装,却依然没有完全处理好中缝平铺展开图幅的问题,中缝处的信息无法看清,又不能使劲按压使之平摊开来,以免造成书脊意外断裂或书页脱落而得不偿失。
二、乡镇图部分,各乡镇(街道)均未标出村(社区)界。目前国内各省市出版的同类型地图集中,不少都已标出了村(社区)界,部分还以村(社区)分幅,甚至还出现了附带地形的大比例尺等比例分幅的作品,例如浙江省和湖南省的地名图集系列,其总体水平及质量已走在前列。
三、部分地名的标示或设置不尽准确和规范,还有值得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的空间。例如“广惠街道街区”图内,“第三医院”应称“贵医第三附院”为宜,“中医院”应为“州中医院”。“沙包堡街道街区”图内,“州交通警察局”应为“州公安交通管理局”,“黔南公安局”应为“黔南州公安局”等等。
四、《地名图集》主要作为政府机关参考使用的内部用图,未予以公开出版发行。对绝大多数普通市民或外来旅游经商者而言,是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的;也无法起到宣传都匀、讲好都匀故事、有效提升都匀知名度的作用。虽说内部出版是国内涉及专门性较强或大比例尺地图出版的通常做法,但公开出版发行的趋势也越来越广泛和普及了,这的确令人感到遗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外文出版社2022年6月第一版P309-P311)地图文化、地名文化同样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们与乡土文化、地方文化、民族文化也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是城市文脉的根和魂。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发扬和传承好地图文化和地名文化,积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为建设一个和谐美丽、幸福文明的大都匀而贡献自己的力量。